今天小編來給大家針對這個月亮元素的由來的問題來進行一個介紹,畢竟當下也是有諸多的小伙伴對于月亮元素的由來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視的,下面大家可以看下具體的詳情
貝采利烏斯是瑞典著名化學家.他一生中發現了硒、釷等化學元素, 并測定了43 種元素的原子量, 提出了現代原子符號, 并且第一次排列了當時已經知道的元素的原子量表.
在距斯德哥爾摩西北約60 公里的地方, 有一個叫法龍鎮的地方.法龍鎮是瑞典歷史悠久的一個礦區.它從13 世紀起就是一座重要的銅礦, 同時還有黃鐵礦的開采.瑞典的一些重要的硫酸工廠, 都從這里獲取黃鐵礦的原料.
1817 年, 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曾參加了一家硫酸工廠的經營.這家工廠所用的原料就是來自法龍鎮的黃鐵礦.工廠的老板畢尤格林先生發現, 利用法龍鎮的黃鐵礦所得的硫磺, 在制取硫酸過程中, 總會在鉛室的底部凝結有紅色粉末狀物質: 如果改用別處的硫磺為原料, 在鉛室的底部就沒有這種現象發生.后來, 畢尤格林就找了幾位化學家一起去研究探討這一現象.他們認為, 在鉛室底部沉積的物質中, 可能含有砷.畢尤格林害怕燒灼砷會造成毒害事故, 因此就不再采用法龍鎮出產的黃鐵礦了.
貝采利烏斯以一個化學家所特有的敏感, 預見到這里面一定有在科學上值得探討的內容.於是, 他放棄了正在寫的一冊化學教程的工作, 立即轉入到分析這`紅色物質'的工作中來.他首先燃燒了250 千克法龍鎮出產的黃鐵礦, 便得到了一定數量的硫磺.所沉淀的紅色粉末, 卻只有3 克左右.他仔細地分析了這3 克物質, 發現其中最主要的成分仍然是硫磺.貝采利烏斯把燃燒后的灰燼收集起來, 再將它用試管加熱.哎呀! 這是什么味道? 一股腐敗蔬菜的臭味, 直沖鼻子.貝采利烏斯被嗆得有點受不了, 頭也痛起來了.他馬上打開了實驗室的窗戶, 苦苦地思索著.在他所熟悉的物質中, 哪種元素燃燒后的味道是這樣的呢? 難道這正是`地球'?
貝采利烏斯在激動之余立即揮筆寫信給在英國的好友——倫敦的馬塞特博士.告訴對方, 被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茲命名為`地球' (拉丁文愿意) 的元素碲也在這里發現了.信剛剛寄出去, 他卻又疑惑起來了.紅色粉末燃燒的氣味雖與克拉普羅茲實驗時發現的氣味相同, 但并沒有分離出碲的單質來.怎么能肯定里面一定是碲呢? 於是, 他開始深深地責備自己的不慎重.下一步的工作應該是找到碲單質, `以便對這種物質有一個較準確的概念'.
於是, 貝采利烏斯便把鉛室底部所沉積的紅色粉末全部取出來, 不厭其煩地進行了反復實驗.經過多次認真分析、比較, 認為這發出臭味的果然不是碲, 而是一種從未被人們所認識的新的元素.1818 年2 月6 日, 貝采利烏斯寫了一封信給馬塞特博士, 在信中他糾正了前次信中的錯誤, 并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給這位英國化學家.
`能夠放出一種特殊臭味的那種物質, 據我審慎研究之后得出結論, 它是一種不溶於水的棕色物質……是一種具有燃燒性的單質, 以前無人發現過, 因此我特命名為Selenium (硒) .此字系由 Selene (月亮) 變化而來, 以表示此種物質與碲的性質相似.硒的化學性質, 介於硫與碲之間;如再仔細加以比較, 則與硫相近之點比碲更多些.'
自硒這個元素問世之后, 很快就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上發揮出它的重要作用.在城市馬路的十字路口, 都安裝有指揮車輛行駛的紅綠燈.而所謂`紅燈', 就是在無色成分的玻璃里加一定量的硒制成的.在一些高大建筑物如博物館、劇場的頂端也常常安裝含有硒的玻璃制著的五角星, 夜間看去, 它像寶石似的閃閃發光.另外, 硒對光非常敏感, 在充足陽光的照射下, 它的導電效能要比黑暗時大1000 多倍! 科學家就利用硒對光敏感的特殊功能, 制成了光敏電阻、光電管、光電池等, 用在自動控制、電視等技術上.硒的半導體功能更不能忽視, 用它做成的用於無線電檢波和整流的硒整流器, 具有耐高溫、電穩定性好, 輕巧, 能經受超負荷等優點.硒還被應用於橡膠工業、染料工業方面.
貝采利烏斯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多么重要的元素啊!
在這位化學家的一生中, 除了發現月亮元素硒之外, 還在他那間廚房兼`實驗室'中, 先后發現了硅、釷、鈰、鋯等4 種元素.
一個化學家, 在他一生中能做出這樣多的貢獻, 這在化學史上也是很少見的.后人為了紀念他為人類所做出的成就, 在他的墓地建立了大理石的墓碑, 并且把他在瓦浮松達的舊居重新進行修整, 按原樣保存下來, 以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