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時報:汽車消費市場 “群車戰略”還好用嗎?

導讀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

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關于一個汽車動態知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站著說話

  汽車市場到底誰是贏家,只看銷量數據還不足夠。舉個例子:一家汽車企業在2017年賣了83萬輛,另外一家則是73萬輛。乍一看,前者日子要比后者滋潤。事實剛好相反,因為前者建成產能已經超過165萬輛,有一半的產能被閑置,經銷商大幅虧損;而后者的產能只有60萬輛,需要加班加點才能做到73萬輛。規模并非越大越好,規模要與現有體系相適應,就算有偏差,也不能太遠。

  在兩個多月之前,不少人認為,車市會來一次“逆轉”。因為,“金九銀十”從未讓人失望;還因為過往十幾年,車市有過太多次的“V”型反轉。更因為汽車企業們都是按照“4000萬輛”的市場規模,來配置生產計劃、產能和發展節奏。

  不過從數據來看,整體車市2018年正增長已經不能指望。極少數幾家車企敢于對今年車企和明年車市進行總結和預測,大部分汽車企業都不再言及“今年銷量”,將目光放在了明年,并開始進行布局。

  即便如此,在我看來,大部分車企的“布局”,都只能說是“聊勝于無”,給市場一個交代,給自己一個安慰,僅此而已。轉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事,汽車企業好比一頭頭的“大象”,轉型就不只是讓“大象”掉頭,還得“跳舞”,難度可想而知。

  在汽車消費市場,“新車”是消費者需要的,前提得是“好看好開好用”的精品車型,而非再是簡簡單單的“堆配置”車型。

  群車戰略,適合過去的車市,但未必適合當下和將來。同一個市場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市場審美、消費熱點、政策要求和環境資源,都是完全不同的。就算一百次“套用”經驗成功,在一百零一次都有失敗的可能性。

  一汽甩包袱,奇瑞汽車“瘦身”,神龍“折騰”,北汽閑置“哈飛”……現在回頭看,“汽車國家隊們”今年一系列的調整,顯然是先知先覺之后的“斷臂求生”。他們已經意識到,一款“神車”成就一家汽車企業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接下來,要在汽車行業里生存下去,小心翼翼地控制規模是最合適的發展模式。

  從賈躍亭手中接手樂視網時,當時的孫宏斌曾說過,現在已經不是“斷臂求生”這么簡單,“頭都砍斷”了。聰明的企業總是能夠按照市場的發展做出最適合的調整,君不見,前幾年提前布局新能源車的上汽、比亞迪等車企,在這一輪的發展中喝了“頭啖湯”,面對明年的車市調整,可謂淡定許多。

相關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