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關于一個汽車動態知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9月,乘用車市場同比出現12%的下滑,讓業內唏噓不已。然而,與整體大盤失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豪華車市場卻出現了兩位數的增長。但是,在豪華車市場一路高歌的同時,部分品牌卻被遠遠甩在“大部隊”身后,在“增長”的上坡路上,漸行漸遠。
英菲尼迪,就是其中一員。
自2007年入華,英菲尼迪在市場如今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在這10年中,英菲尼迪的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并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度。2014年,在年銷量不足1萬臺的情況下,英菲尼迪選擇了國產。接下來的2015年,在乘用車市場持續上升和東風英菲尼迪國產車型的加持下,英菲尼迪在華銷量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然而,從2016年起,英菲尼迪在華的增長步伐越來越弱。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英菲尼迪在華銷量為4.16萬輛,同比微增3.4%;2017年,英菲尼迪全年銷量為4.84萬臺,同比增長16.4%。到了2018年,英菲尼迪在華轉而走起了下坡路。
據東風有限發布的產銷數據顯示,今年1-9月,東風英菲尼迪累計銷量為1.86萬臺,同比下跌3.27%。而公開數據資料顯示,今年9月份,英菲尼迪在華單月銷量為四千多臺,今年前9個月累計銷量為3萬臺。
早在2014年,英菲尼迪宣布國產之初,其就聲明到2018年實現10萬臺的年度銷量目標。而結合英菲尼迪今年前9個月在華的銷量成績來看,其僅完成了年度銷量目標的30%而已。
銷量孱弱下,產品和渠道雙重乏力
對于任何一個汽車品牌來說,銷量的孱弱,勢必與旗下產品的布局和銷售渠道有密切關系。
目前,國產四年的英菲尼迪,旗下僅有兩款國產車型,轎車Q50L和SUV車型QX50。這兩款僅有的國產車型,銷量表現如何呢?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英菲尼迪Q50L今年的單月銷量平均在1500臺左右;而QX50在今年5月份迎來換代,并首次加入了兩驅版本,售價門檻進一步降低;但即便如此,QX50的單月銷量還是未能突破2000臺,與凱迪拉克XT5、沃爾沃XC60等同級產品相比,銷量表現相去甚遠。
終端市場的“滯銷”,導致英菲尼迪經銷商不得不大幅降價銷售。據了解,目前,全新QX50在終端市場優惠幅度可達3.5萬元,更有部分車型出現了8折甚至7折的優惠幅度。
業內認為,這種大幅削減售價,以價換量的銷售辦法,對品牌本身就是一種傷害。退一步說,在乘用車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的今天,英菲尼迪這種飲鴆止渴的營銷策略,能否贏得市場的青睞,還是未知數。
此外,對英菲尼迪來說,另一個影響品牌和銷量的致命因素是經銷商的退網。
據統計,目前,英菲尼迪在華擁有123家經銷商。因為終端市場的不景氣,致使經銷商庫存壓力大,運營成本高,迫于經營壓力,很多經銷商選擇了退網。據國內媒體報道,在浙江省多地區,因出現多家經銷商退網致使現車主無法正常享受保養和維修服務。
陸逸面臨的挑戰
如今,對英菲尼迪來說,前有品牌和產品銷量的雙雙下沉,后有經銷商退網的尷尬處境。雙重夾擊之下,身為英菲尼迪總經理的陸逸,面臨的壓力不小。
2016年,前英菲尼迪總經理戴雷博士離職后,陸逸接替了他的位置。目前,陸逸在汽車行業工作近20年,此前曾從寶馬轉戰捷豹路虎,而后又加盟英菲尼迪。所以,對于這位在汽車行業擁有豐富經驗的職業經理人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改革”。
2017年,東風英菲尼迪提出了“挑戰者”戰略,今年,是“挑戰者”戰略的第二年,陸逸將其定義為“奮進之年”。在品牌層面,陸逸著力將英菲尼迪向“小而美”的方向推進;而在產品層面,英菲尼迪今年公布了“5 IN 5”計劃,也就是說,以國產化和電動化兩大領域為核心,未來五年,英菲尼迪在市場將投放五款新車。此外,根據計劃,未來五年,英菲尼迪在華的經銷商渠道將拓展至200家。
此計劃的出臺,看似英菲尼迪開始加大對市場的投入,但事實上,想要渡過眼前的“難關”,對英菲尼迪來說,并非易事。
短期內難以“翻身”
據東風汽車有限公司透露,最近兩年,英菲尼迪在國產化方面并沒有新車型計劃,而“國產新成員”的加入,要等到2021年。在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浪潮下,國產車型方面,僅靠兩款產品力不突出,銷量日漸式微的車型支撐,英菲尼迪近期想要拉動銷量、甚至品牌的提升,恐怕收效甚微。
就整個二線豪華品牌當前的競爭環境來說,隨著凱迪拉克、捷豹路虎、雷克薩斯、沃爾沃等品牌年度銷量相繼突破十萬臺大關,二線豪華品牌的“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蓋世汽車研究院高級分析師盧晏認為,在二線豪華品牌出現極速分化的狀態下,產品線孱弱的英菲尼迪,在二線豪華陣營中被邊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另外,隨著各國對乘用車排放標準的嚴苛要求,電氣化車型,已經成為各大車企當前布局的重點,但英菲尼迪在電氣化方向的步伐卻相對“遲滯”。據報道,從2021年開始,英菲尼迪才能推出首款純電動量產車,旗下產品才開始步入電氣化時代。與其它豪華品牌現階段已經開啟電氣化產品路線相比,英菲尼迪“遲滯”的步伐,可能導致其在第一輪的新能源市場競爭中,喪失先機。
綜合英菲尼迪目前面臨的銷量不景氣,產品線孱弱,經銷商退網、電氣化車型起步晚等現狀,盧晏認為,未來幾年,英菲尼迪在華能夠保持微增長已是最好的狀態。
好在,在消費升級趨勢下,消費者對豪華品牌還保持著空前的熱情。而這種“熱情”,將成為英菲尼迪在華唯一的市場機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