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關于一個汽車動態知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最近在后臺看到一則留言,大意是問:如果兩臺車的性能表現差不多,但一臺車是純電平臺(更貴),另一臺車是油改電(更便宜),它們之間有很大區別嗎?咱們消費者該怎么選?
你別說,即使它們面子上可能表現差不多,但是底子里相差可大著哩。
油改電是什么?
所謂『油改電』,是指利用現有燃油車平臺,在車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強行更換電動動力總成的“偷梁換柱”操作,其外觀、內飾、配置等方面與原型燃油車基本沒有區別。
譬如,你可以找一款成熟的燃油車產品,把發動機、變速箱、機械傳動軸等結構掏出來,再塞進電動機和電池包裝成一款新車,就是一次簡單暴力的油改電操作。
大眾MQB燃油平臺改e-Golf
大眾MEB原生純電平臺
雖然各家油改電的方法和程度不盡相同,但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在燃油車的基礎上進行動力橫向移植,盡管會有細節優化,但是完全沒有發揮電動化系統本應具有的優勢,也沒有增加任何技術附加值,與專項研發的純電平臺有本質區別。
油改電有什么缺點?
油改電初現于國內新能源轉型早期,當時的車企們少有成熟的純電車技術,但為了盡快跟上政策節奏,只能將現成的燃油車改造成純電車售賣,遺憾的是,新能源技術發展至今,油改電現象仍未杜絕。
一個典型的例子,大眾純電三兄弟——高爾夫/朗逸/寶來·純電。三款新車除了純電銘牌和電量表,基本和燃油車沒有區別,結構一模一樣但空間卻更小,綜合續航僅有270-278公里,這樣的產品放在2019年簡直大煞風景。
為什么這些車型的性能素質表現這么差?
因為,油改電本質上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手段,它存在許多的天然缺陷。
續航更低
電動車的續航能力主要取決于電池容量和能耗效率。
其中,電池容量又取決于能量密度和電池數量,能量密度已是客觀條件無法改變,所以電池數量就成為關鍵。燃油車內部結構并沒有專門為電池預留空間,所以后加裝的電池包只能見縫插針地塞進車內,可提供的容量十分有限。
其次,能耗效率很大程度取決于車體重量。為了匹配燃油車車架,油改電需要在已成型的機械空間中增加全新的電動結構,包括其它固定新動力系統所需的輔助部件。由于不是整車研發,這個步驟往往只能臨時套用更重的混合鋼材。
更小的電池、更大的車重,續航自然明顯縮水。
性能更差
電動車的性能主要取決于電動機的表現以及傳動結構的效率。
更大功率的電機往往需要更大的體積,而高性能輪上電機也需要特別預留的空間,顯然,燃油車的結構無法提供這些空間。
再來,油改電車型的傳動結構畢竟都是移植而來,它們的機械集成度更低,模塊之間的配合不夠默契,致使傳動效率低下,跑同樣的速度、同樣的距離往往需要費更多的力氣,提速性能和續航能力進一步降低。
安全性更差
由于燃油車結構沒有專門針對電池的保護設置,無法保證車輛受到沖撞時的電池包形變,也沒有完整的隔離絕緣保護,所以電池包受損導致短路等危險發生的概率會更高。
同時,部分油改電車型為了保證乘坐空間,會將電池放置在底盤下方、導致底盤明顯凸起,離地間隙受到很大影響。如果遭遇托底,很容易就會損傷電池。
空間更差
前面說到,油改電車型沒有預留布局電池的空間,所以只能見縫插針。生搬硬湊很容易侵占到艙內深度,要么后排陡升、要么抬高地臺、要么侵占后備箱或是備胎空間。
如果你有試乘/試駕過油改電車型,你會發現后排坐上去就像小板凳,大腿都托不住。
行駛質感更差
用A的核、套B的殼,很難做到完全匹配。減去燃油車上的動力結構連帶部件,會讓車體內部結構十分松散,倘若無法合理調整,很容易導致部分工況下出現異響、抖動,影響整車的行駛質感。
以上,由于油改電的先天結構缺陷,改造只是在盡可能地彌補這些缺點,當布局達到極限,很快就會看到這項技術的終點。
相反,正向研發的純電平臺,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根據電動車的特性進行前瞻性結構設計,為電池和電機的布局預留了恰當的空間,讓電池、電控、電驅能夠實現有機融合,續航更長、性能更佳。
同時,純電平臺的整備質量更輕、整車剛性更好,有更安全的電池保護系統,車體的重心分布更低更均勻,行駛質感也與油改電車型不可同日而語。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