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再見愛人》第三期,傅首爾來了。
她是《奇葩說》脫口秀冠軍,多次在節目里曬幸福,如今卻因為婚姻面臨破裂來上節目。境況轉變太快,讓人大跌眼鏡。傅首爾夫妻在節目組給出的“離婚”和“不離婚”選擇題上,最終都選擇了“離婚”,態度十分堅決。
聽他們講述完離婚的原因,遺憾有,同情有,但更多還是嘆息。
“我還愛你,但不再喜歡你”
傅首爾的童年非常不幸,1歲父親拋家棄女,母女因為貧窮,住了兩年爬滿老鼠的米倉。
那時傅首爾就發誓:將來一定要掙很多錢。
2008年,她曾在天橋上對老劉說:“現在我們什么都沒有,但只要努力,相信將來什么都會有的。”
老劉知道了傅首爾的童年經歷,非常心疼,也很欣賞她的頑強,發誓一定不讓她受任何委屈。
那時的他們愛著彼此,也喜歡彼此。“愛和喜歡”時常被人混為一談,但在婚姻中,它們其實是兩種情感。
生活中很多夫妻,明明心里很在乎對方,說話卻冷嘲熱諷、滿嘴挑刺,越來越不欣賞另一半。時間長了,兩個人雖然深愛彼此,但不再互相喜歡,因為無法再看到彼此的優點了。
喜歡沒了,哪怕愛還在,婚姻都會很難。傅首爾的婚姻之所以走向破裂,很大程度也是因為這點。
被問到離婚原因時,老劉說:“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被需要。”
傅首爾也坦言:“我們之間親情和友情都在,只是愛情不在了。”
慶幸的是,這種情況并非完全無法解決,善用相處黃金準則,可以幫助我們減緩“喜歡”的消逝。
相處黃金準則是指:你希望對方怎么對待你,就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
如果你吵架后希望對方先道歉,那么就主動表示歉意。誰先低頭并不證明誰錯,只證明誰有更大的格局,能夠把關系放在第一位。
或者,你希望對方能做一些家務,那么就主動承擔自己能做的家務,并且表達清楚:我只承擔一部分家務,有些該你做的,我不會幫你收拾。畢竟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相信我是可以做好的,既然我可以,那你肯定也能。
又或者,你希望自己能夠被贊美,可另一半嘴巴很笨,那你就主動稱贊對方,無論多小的事情都可以表達一下欣賞,比如:“你幫我把水杯放回去啦?太細心了,謝謝!”
相處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做了很多無用功。但那又如何呢?將自己的“美好”的一面主動展示出來,哪怕一無所得,我們也會感到自信、成長。
用黃金原則來經營關系,能讓我們變成一個更加“可愛”的人。
“財務合并的夫妻更加長久”
傅首爾并沒有在節目中公開夫妻財務規劃,但從其他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承擔了家里全部經濟支持,而且無條件滿足老劉的各種消費需求。
《小幫星探家》一期節目里,傅首爾展示了她家的茶室、院子和琳瑯滿目的收藏品。有人問這些收藏品是誰的?傅首爾說是老劉的,他特別喜歡收藏球鞋、潮玩,盡管他沒有工作。
而傅首爾家的院子,更是老劉最喜歡的地方。為了這個院子,她特意花大價錢租下整棟別墅,平時傅首爾忙于工作很少在家,老劉就有很多時間可以在院子里欣賞風景。
傅首爾介紹這些的時候,用一種驕傲的神態展示自己“為老劉打下的江山”。
我們身邊很多夫妻都會像傅首爾一樣,強調“這個家里花的是誰的錢”。哪怕是出于好意,想要給另一半更好的生活,也會給另一半帶來壓力,產生寄人籬下、低人一等的壓抑感。
有學者研究發現:財務合并的夫妻關系質量更高。所謂財務合并,不只是誰掙錢、誰管錢,而是基于三點:
第一,設立高透明度的共同賬戶,夫妻雙方都可以看到錢、存取錢,避免因為流水不清產生矛盾,也減少了掙錢少的一方的自卑感;
第二,改改說辭,把“我的錢”改成“我們的錢”,哪怕夫妻私下明算賬,也要在相處時顧慮對方的感受,這能增強雙方“共同建設美好生活”的信心。
第三,指出伴侶為家庭提供的價值,不只是經濟收入,還有做家務、帶孩子等無形付出。經常當著家人的面夸贊伴侶這些付出,能讓伴侶產生“我們真的是經濟共同體”的感覺,從而更加珍惜這段關系。
“我欣賞你獨一無二的特性”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鉆研婚姻課題40年,他在西雅圖建立了一所“愛情實驗室”,探索長久婚姻的秘訣。
實驗室里有一對夫妻,丈夫做飯時,會記得妻子愛吃什么、不愛吃什么;妻子說話時,會顧慮丈夫的感受,陪他一起做他喜歡的事。
這對夫妻在日常小事中,幾乎每一天都在支持對方的獨特性,幫助另一半做自己,這讓他們擁有堅不可摧的情誼。
比起互相送浪漫禮物積累出來的情誼,這些相處細節積累出來的情誼更加牢固。可很多冷落的婚姻,恰好缺了這種“互相把對方放在心上”的相處細節。
美國婚戀關系專家John gottman和妻子
《再見愛人3》里,老劉時不時幫傅首爾擦衣服、戴帽子,這些細節透露著:他真的把她的需求放在心上。但傅首爾幾乎沒有關注老劉,她一直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相處細節的缺失,對一段婚姻相當致命。Gottman認為,幸福婚姻的本質是雙方要有深厚的友誼,而這份友誼來自不分大小事地關注另一半: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熟知對方的好惡、怪癖、夢想。
首先,拋開“我很了解TA”的固有認知,重新去認識眼前這個人,就像你第一天認識TA一樣。
然后,思考TA的所作所為想傳達什么信息,藏著怎樣的心情?將思考結果和另一半分享,看看自己有沒有比較準確地把握答案。
最后,如果答案并不準確,不要氣餒。我們的目標不是完全了解這個人,而是努力傳達一種“我支持你做自己,也尊重你的獨特性”的關系氛圍。
這些努力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真的把TA放在心上。
“夫妻不止在一起,也要好好分離”
《再見愛人3》的彈幕里,很多人都替老劉感到可惜。這段關系中他付出更多,如果他能再堅持一下,婚姻就還能走得更遠。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夫妻之所以鬧矛盾,不是因為有多想離婚,而是因為“想離婚卻離不了”。
這有現實層面的原因:經濟無法獨立出來,孩子房子都是共有的,兩邊老人堅決反對……
也有心理層面的原因:害怕分開后別人的閑言碎語,朝夕相處產生“融為一體”的感覺,失去自我完全依戀另一半……
老劉坦言,自己想離婚不是一天兩天。他和傅首爾一致認為:既然有了分開的想法,比起半死不活地吊在婚姻里,不如用“分開”來凈化關系里的毒素。
這種情況下,離開并不是為了破壞關系,而是為了彼此都能更好地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能夠動用理智將自己獨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有的人自我分化水平很高,即使處在一段關系里,依然可以獨立于關系之外,比如有著獨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依賴配偶給與自己安全感,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宣泄到配偶身上;
有的人自我分化水平沒有那么高,比如老劉,一旦處在一段關系里,就很容易和關系“融為一體”、難舍難分。如果不借助離婚、分手等方式,把自己割離出這段關系,就很難找回自己。
我們在心理咨詢中經常建議來訪者:婚姻里多思考一些健康的“分離”,而不是指望用離婚來結束痛苦。因為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心里會有關于分離的規劃,并且這個規劃是有益于關系的。
比如,分被子、分床、分房,不害怕這樣做會影響關系,而是都把這視為相處更舒服的一種方式,來營造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或者,給自己打造一片可以“分離”的區域,夫妻都在家里有屬于自己的“凈土”,可以是一處茶室,或者一塊沙發角,這份凈土可以不跟別人分享。
這些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超出常理,但有助于我們思考健康的分離,提高自我分化水平。而隨著自我分化水平提高,人可以不依賴于“離婚”,就順利離開另一半,也就避免了真正的關系破裂。
寫在最后:
婚姻是鏡子,會誠實映出夫妻兩人處理關系的能力。很多夫妻看似融洽恩愛,其實問題重重,缺的不是相愛濃度,而是相處技能。
任何關系最終都指向自己,我們可以在矛盾積累中走向破裂,也可以把每一次矛盾都視為成長機會。點個在看,愿你無論面對怎樣的難題,都能把握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