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重慶男子毆打老婆,9歲女兒一張紙條,看哭全網……

導讀原標題:深夜,重慶男子毆打老婆,9歲女兒一張紙條,看哭全網……直播預告來源|閑時花開(ID:xsha369)孩子早就對父母的關系了然于心,只是...

原標題:深夜,重慶男子毆打老婆,9歲女兒一張紙條,看哭全網……

直播預告

來源|閑時花開(ID:xsha369)

孩子早就對父母的關系了然于心,只是必須靠父母生存的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靠討好和巴結,委曲求全。

看了勸父母離婚的重慶9歲小孩的故事后,我更確信了這一點。

8月31日,凌晨一點多。

重慶一個普通人家,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小房間里,父母的大床旁邊支著一張小床,小床上躺著年紀尚幼的姐弟倆。

監控拍到的畫面顯示:

就在這時,原本躺在床上的父親,突然像深夜遇見鬼的野狗一樣,“嗷”一聲從床上跳起來,猛地一下將妻子從床上推到床下的地板上。

猝不及防的妻子,頭部和后背狠狠地撞到墻上。

驚嚇和疼痛讓妻子下意識地用右手捂著受傷的后腦勺。

事發當時毆打老婆的視頻截圖

父母的爭吵,驚動了旁邊小床上的姐弟倆,兩個孩子嚇得哇哇大哭。

但打瘋了的男人,并沒有收手的意思。

他赤裸著上身,嘴里叼著沒有熄滅的煙頭,雙手猛扇猛掐被逼到墻角的妻子,惡狠狠地罵著什么。

而后一把奪過妻子的手機,砸到旁邊哭喊著前來勸架的女兒身上。

打老婆的過程中,男人的煙一直沒有熄滅

絲毫不顧捂著受傷頭部的妻子,癱在地上痛苦的表情。

打完后,男人氣鼓鼓地甩門而去。

見爸爸離開后,原本躲在床上瑟瑟發抖、穿著白色裙子的女兒,像只小白兔一樣,從床上一下子飛奔到床下受傷的媽媽身旁,抱著媽媽的頭,將媽媽緊緊地摟在懷里。

小女孩緊緊摟住被打的媽媽

受驚嚇被毆打的母女倆,就這樣抱作一團,互相安慰。

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

被家暴的媽媽,第二天下夜班回來,看到了已經開學的女兒,留給她這樣一個紙條:

“媽媽,你幫我定一下7點的鬧鐘,謝謝媽媽。

另外就是,如果你和爸爸離婚了,我跟你。如果你放不下龍二娃(弟弟)的話,我也可以跟爸爸。

媽媽,你想過就過,不想過就不過,不要勉強自己,記得把門鎖好。”

小女孩給媽媽留的字條

正是這張溫暖貼心的紙條,讓媽媽忍不住崩潰大哭,并說自己之所以被丈夫家暴,是因為她每天都要上夜班,而丈夫天天打牌,玩游戲,半夜也不睡覺,更不管孩子們。

之前,她就很多次和丈夫溝通過,但都無效。

被打女子說丈夫暴力又不求上進

對于9歲女兒,這位媽媽流著淚說:

“她小心翼翼地讓媽媽選她,又害怕媽媽放不下弟弟,最后做出犧牲把媽媽讓給弟弟。

弟弟兩歲,從生下來第一天每天每晚都是我親力親為,上班都帶著一起,又叫我如何割舍得下。

此刻,我真痛恨自己沒有本事,沒有能力帶走倆姐弟。

如果我有足夠的錢,我肯定不會因為選擇誰放棄誰而痛苦,我的心真的好痛。”

看了女兒的紙條后,媽媽流淚慟哭

可怖的家庭暴力。

懂事的無辜孩童。

自責的受害女性。

讓很多刷到這條新聞的人,尤其是已婚已育的女性,忍不住落淚共情。

但,善良的人們,最終必須接受的真相是:

眼淚和共情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受傷的人們最終還要走向勇敢和自救。

而我看到這個新聞后,更想談談那個9歲女孩的紙條背后,藏著的3個真相——

第一,父母的婚姻是不幸還是幸福,孩子一清二楚。

常常有善良的讀者給我來信說:

“我姐姐/閨蜜/女同事,夫妻恩愛,家庭幸福,但她家孩子怎么還是抑郁了?”

我給他們的回復是:

抑郁的源頭未必是家庭,而你看到的幸福也未必是真相。

因為,大人們擅長演戲,而孩子們并不好騙。

一個家庭到底是溫暖的還是壓抑的,父母關系到底是和睦的還是撕裂的,大人們是騙不了孩子的。

回到新聞中9歲女孩的字條上來:

親眼目睹父親毆打母親的小女孩,以超出年齡的溫柔和接納,希望受害者的母親能聽從內心,做出最真實的選擇——“你想過就過,不想過就不過,不要勉強自己”。

這份讓人心疼的早慧,恰恰曝光了這個家庭最大的問題:

暴戾的父親,紛爭的父母,讓孩子早早失去了這個年齡該有的任性和天真,而擁有了超出同齡人的寬容和慈悲。

這令人感動,但并非好事。

因為每個過早失去童年、過度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壓抑而委屈的自我。

而所有過度壓抑和過度委屈,終會被漫長的人生討伐。

以學業,以戀愛,以婚姻,以人際關系,以過分考慮他人過度犧牲自我的討好型人格。

所以,心理學上有句話:

過分懂事的孩子背后,站著需要反思并改變的父母。

“是什么,是誰,剝奪了孩子的無憂無慮和天真爛漫,讓ta陷入心事重重的過分體諒和擔驚受怕里?”

硬幣的另一面:

很多婚姻不幸福的人,總愛欺騙孩子,遇到事兒總瞞著孩子,不離婚強忍著過下去以為是為了孩子。

勸被家暴的媽媽不要忍的9歲小女孩,給我們很多人敲響了警鐘:

當你感覺到不幸福時,你的孩子一定也是痛苦的。

不必拿孩子當自己無法離婚的借口。

很多時候,疼痛也要做出選擇,恰恰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不再活在戰爭和恐懼中。

第二,直面自己的匱乏,而不是拿孩子當借口。

判斷一個成年人是不是勇敢的標志,并不是他(她)是不是年薪百萬、走路帶風,而是看他(她)敢不敢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

看了9歲女兒的字條后,媽媽那句“我真痛恨自己沒有本事,沒有能力帶走倆姐弟”的感慨,一句道破了陷在垃圾婚姻中左右為難的女性的共同問題:

說白了,就是錢不夠的問題。

因為自己無法掙太多的錢,無法養育所有孩子,不能把孩子們都留在身邊,所以在離婚大戰中因缺錢而無法理直氣壯,很多時候就不得不得過且過,隱忍退讓。

但,請記住:

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根本上是我們能力不足的問題。

只有承認并看見這一點,我們這代女性才不會步入母輩的后塵,動不動就發脾氣摔碗地說:“我不離婚,還不是為了你!”

這里面需要掰扯清楚的一個關系是:

我們能力不足的問題,和我們想要孩子的愿望,本質上都不是孩子的原罪。

我們的能力不足,可能是害怕世俗的指點、丈夫的毆打、自己的膽小,也可能是工作的不穩、金錢不足、底氣不夠……

但,即便這樣能力不足,我們還是希望和孩子在一起,把孩子帶在身邊,離婚也不放棄孩子,于是造成了我們的能力不足和愿望期待的落差。

但歸根結底,無法離婚,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而不能怪罪于孩子。

更不能因此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以“我都是為了你”的抱怨指責,在暗無天日的婚姻里,將不幸和悲傷通過日復一日的爭吵和毆打,一代代傳到孩子那里。

基于此,我敬這位重慶媽媽說出了真相。

她沒有打著“為了孩子”的幌子,讓孩子陷入“都是我的錯,都是我害了媽媽”的強烈恥感中,一輩子都背負著“我對不起媽媽”的道德枷鎖和負罪壓力。

她承認了自己的無力和離婚的兩難,這是勇敢和改變的前提。

第三,任何選擇,都有取舍和代價的殘忍。

很多不愿或無法離婚的女子,總愛用離婚后會面臨怎樣的輿情和艱難,自我恐嚇。

每每遇到這樣的女子,我都會問她們:

你不離婚,難道不是一種選擇嗎?

選擇不離婚,選擇留下來,一樣承受更多:

被毆打,被忽視,被背叛,被恐嚇,被傷害,被最親密的人冷漠以待,被看似圓滿的家庭不停內耗……

只是,因為你已經熟悉了這種病態的味道,所以才遲遲不敢去動手術,切掉這個腫瘤罷了。

但腫瘤始終都在,區別在于你什么時候,被它吞噬,或者決定切掉。

面對有毒的婚姻,不離婚和離婚,都是一種選擇。

區別在于你在熟悉的味道里,傷害自己,還是在嶄新的模式里,療愈自己。

與此同時,你需要習得的認知是:

既然是選擇,就沒有雙全法。

選擇了左,就意味著舍棄右。

選擇了東,就意味著背離西。

特別是經濟能力不強的女子,為了走出垃圾婚姻和有毒關系,在選擇離婚時,都會像新聞故事里的媽媽那樣,無法在“追求自由”和“帶走孩子”之間,找到平衡。

但那個9歲小姑娘的字條,給了我們答案:

離婚沒有雙全法,既顧自己又顧娃。

面對糟糕的伴侶,尤其是家暴伴侶,最好的辦法是先離婚,能帶走兩個孩子更好,不行就先帶走一個。

因為,自愛自救,才能愛人救人。

最后,和所有看到這篇文的父母和孩子,分享一句話:

每個父母,真正需要養的第一個孩子,其實是自己。

改變夫妻互動的模式,婚姻才能有救。

無休止的爭吵在消磨親密關系?

互相責充斥在婚姻生活中?

對方不能滿足自己期待總憤憤不平?

不和諧的家庭影響著下—代的成長?

……

無休止的爭吵在消磨親密關系?

互相責充斥在婚姻生活中?

對方不能滿足自己期待總憤憤不平?

不和諧的家庭影響著下—代的成長?

……

林文采老師說:婚姻就像是一面照妖鏡,會真實反映出內在的缺陷和傷痛。

在所有的關系中,最難處理的就是婚姻關系。

婚姻中的沖突不了避免,經營親密關系的技巧很重要。

推薦林文采老師《如何在婚姻中經營親密關系》課。

如何在婚姻中經營親密關系

原價198元

限時鉅惠99

限時秒殺僅限3天!

不到一頓快餐的錢

那些困擾你許久的婚姻問題

或許在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點擊下方小程序,了解課程↓↓↓

(廣告)

作者介紹

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心理咨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余載,發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