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稀有金屬出口將受管制 影響多大#
大國博弈猶如一場“賭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看最終誰能笑到最后。近日,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對鎵、鍺兩種稀有金屬及其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從公告內容來看,此次中方的出口管制可謂相當嚴厲,一來,不僅禁止兩種金屬的單質出口,也禁止相關合成物出口;二來,就連“粉末、碎料、邊角料”都禁止出口。
中國之所以突然對鎵、鍺兩種金屬出臺如此嚴厲的出口管制,主要可能有三個方面的考慮。其一,鎵、鍺雖然都是“小金屬”,但卻屬于戰略礦產、稀有資源,早在二戰時期,鎵就被認為是一種戰略性的關鍵金屬,全球總儲量僅23萬噸,其中80%在中國。鎵在半導體產業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說,砷化鎵被認為是第2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而氮化鎵更是第3代半導體材料,是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材料。
至于鍺,其總儲量僅8600金屬噸,美國占全球儲量的45%,中國占41%,美國雖然是金屬鍺大國,但在40年前就已經宣布封礦,不再開采對外出口,而中國“近十年來累計供應全球 68.5%的鍺”。鍺同樣是一種戰略資源,比如說,二氧化鍺是制造顯微鏡、光纖核心的重要材料,鍺化硅合金用于高速集成電路,鍺還可以作為熱成像儀的鏡頭涂層,廣泛應用于軍事與消防領域,且可以應對“各種嚴苛環境”。
其二,中國之所以收緊鎵、鍺金屬的出口,也是出于對美日荷的報復。去年10月份,拜登政府就出臺各項措施,嚴禁使用美國設備和技術的全球企業,向中國出售先進芯片和與芯片相關的任何設備,以免中國將這些芯片用于人工智能和超級計算機。今年5月份,日本宣布自7月23日開始實施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限制23種高性能半導體設備出口,英國《金融時報》甚至表示,日方此舉比美國做得更絕,殺傷力更大。
“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上月30日,荷蘭政府突然宣布限制部分半導體設備出口,而在此之前,中國一直在游說荷方,希望從荷蘭獲得制造芯片必不可少的光刻機,現在荷蘭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出口,中國的失望可想而知。在美日荷聯手封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情況下,中國這才祭出了禁止鎵、鍺兩種金屬的“撒手锏”,用網友的話說,“你不賣面條,我就不賣面”,從材料上反向卡脖子,是對美日荷的“重拳報復”。
其三,中國此舉也是對即將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的“當頭一棒”。據鳳凰網資訊7月3日的報道,美國財長耶倫將于6日到9日訪華,考慮到耶倫訪華又是美方率先曝光(6月27日),且又是美方單方面宣布時間(“計劃于7月初”),再加上此前拜登、布林肯先后對華釋放“侮辱性”言論,嚴重影響中美關系的恢復,雙方缺乏會晤氣氛。據此可以判斷,此次耶倫訪華,基本上還是布林肯“強行訪華”的延續,中國是“不樂意”的。
咱們曾分析過,耶倫訪華可能有“三大目標”,分別是:1、施壓中國“節能減排”,以改變“不公平的經濟行為”;2、警告中國不得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西方資本,不得動則對西方擴大間諜法的適用范圍;3、可能游說中國采購更多的美債,因為華府打算從8月開始大量增發美債,其總額將超1萬億美元。耶倫“磨刀霍霍”,咱們也不能“坐以待斃”,于是在耶倫訪華之前,中國宣布對兩種戰略金屬實施“出口管制”。
耶倫是美國財長,不管高科技,更不管半導體,但此舉也能“對沖”美國施加的壓力,畢竟白宮若想要中國“放開管制”,就必須和中國做“利益交換”,如此一來,起碼耶倫不至于“獅子大開口”,雙方存在“有商有量”的余地,中國也不是那么好拿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