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愛學生,是教師一生浪漫的開始,而她,要堅持一輩子。
“叮……”上課鈴響起,孩子們從操場向教室奔去。一位身著粉色棉衣的短發女子慢步走在人群里,她看著孩子們,臉上露出寵溺的笑。
“余校長!”一個孩子發現了她。頓時,一陣陣清脆的呼喚聲隨之響起,“余校長好!”她沖大家點點頭,順勢拍了拍身旁孩子的肩膀說:“跑快點,下雨了,別著涼。”
這里是位于重慶開州的鳳凰小學,一所天臺上的學校;她是校長余蘭芬,年過70孑然一身。學校,是她的家,學生,是她珍愛的孩子。
放棄一生摯愛,學生亦是家人
“情愿不婚,也不想拖累任何人”
鳳凰小學的位置并不顯眼,從空中俯瞰才清晰可見。
學校位于開州漢豐街道大時代購物中心的天臺,要爬上兩層樓梯才能到達。操場、乒乓球臺、文化墻、辦公室、教室……這里三百平方米的空間被利用得恰到好處。
這所小學創辦于1989年,從十平米的鋪面到百平米的街巷,再到如今的天臺,小學經歷了艱難且漫長的發展,而余蘭芬,也將最美好的青春揮灑在了這片土地。
余蘭芬34歲時,經朋友介紹結識了一位德才兼優的男士。二人戀愛兩年后準備結婚,男方提出婚后一同去四川老家生活,但當時她所開辦的學校已經有幾百名學生。“孩子們離不開我,我也不想讓心愛的人背井離鄉陪我受苦。”余蘭芬狠心提出了分手。
經營學校有多苦,只有余蘭芬自己知道。因為這不是一所普通的民辦小學,而是專門接收“特殊”孩子的學校。學生里有上不起學的農民工子女,有被學校開除的“問題”孩子,還有肢體殘疾和智力殘疾的孩子。
從辦學開始,余蘭芬就沒想過掙錢,“有錢的給點學費,沒錢的免費來讀”是她的辦學理念。這些年,余蘭芬免費幫助的學生已達千名,她將所有積蓄都投入了學校,資助了學生。也因此,余蘭芬無暇他顧,她情愿不婚,“跟我結婚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我不想拖累任何人。”
一晃30多年過去,校園和學生填滿了余蘭芬的生活,幾百張與學生的合影成了陪伴她度過漫漫長夜的精神支柱。她將一張張照片整齊擺放在客廳的墻上、茶幾上,臥室的梳妝臺上,每天都要精心整理一番。這,成了余蘭芬的“強迫癥”。
在她看來,放棄愛情雖有遺憾,但學生的陪伴,也讓她有了家一般的溫暖。
夢想,從小小教室啟航
“相信‘小草’也能變‘鳳凰’”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音樂課上,孩子們總會唱起這首歌。余蘭芬說,小草生命力頑強,希望孩子們從這首歌中汲取力量。鳳凰小學前身叫“小草學校”,正是這樣的寓意。
余蘭芬也是一棵歷經種種磨難的“小草”。從刻苦讀書考上教師,再到創辦學校幫助困難孩子,她都靠著一股小草般的拼搏精神。
余蘭芬幼時,父母雙雙因病離世,她與哥哥姐姐相依為命,生活過得十分拮據。“但衣服破了有人送,餓了有人買吃的,一次意外落水也是好心人救了我。”余蘭芬說,是身邊人的關心和幫助,她才能健康長大,因此她立志好好學習,長大后報答大家。
成年后,她憑借努力考進農村一所中學教書,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但偶然在街上看到的一幕,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1989年的一天,她路過街邊的擦鞋攤,看到旁邊坐著一位七八歲的孩子嗷嗷大哭,嚷著要上學。經過詢問,她得知家長沒錢供孩子讀書,打零工掙的錢只夠勉強補貼家用。“當時我就想,無論如何都要讓這些農民工子女讀上書。”
余蘭芬做了個大膽的決定——辭職,開辦學校。
她拿出自己花幾年攢下的100塊錢,盤下了舊城一個10平方米的門市,買了一塊黑板,告訴鄉親們,只要帶個桌子和板凳,孩子就可以免費來上課,認字讀音啥都教。“不分年紀,不看條件,誰都可以來。”余蘭芬說,開學第一天有10多個孩子來上課,一星期后,教室就已經坐不下了。
余蘭芬發現,來上課的除了上不起學的農民工子女,還有很多被其他學校開除的孩子,以及身體殘疾的孩子。于是她以“小草”給學校命名,希望孩子們像小草一樣,成為堅韌的“戰士”,頂立風霜。
學生人數越來越多,學校先后從門市遷到街巷,再到現在的商業街樓頂,教室也從當初的一個大班,分為了一年級到九年級九個班級,最多的時候有近900人。余蘭芬將校名更改為“鳳凰小學”,“希望孩子們像鳳凰一樣飛向藍天。”
余蘭芬曾幫助過的孩子,無一不感激她,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楊的女學生。
“很多年前,她才七八歲,大冬天在街上穿個拖鞋賣雞蛋,凍得發抖。”余蘭芬回憶,孩子爸爸生了病,沒錢供她讀書,后來,余蘭芬不僅將孩子爸爸送去了醫院,出了醫藥費,還收留她在鳳凰小學免費上學。
楊同學勤奮好學,成績一直很好,不僅高考考上了南開大學,畢業后還辦了律師事務所。楊同學曾不止一次對余蘭芬說,是她成就了如今的自己。為報答養育之恩,楊同學每年都會回鳳凰小學看望余蘭芬,帶她坐游船,余蘭芬生病時她也會第一時間趕回來照顧。
像楊同學一樣懂事、爭氣的孩子不少,30多年來,鳳凰小學很多學生都考上了大學,其中不乏重點本科。這讓余蘭芬倍感欣慰,也讓她深信,“小草”能夠變“鳳凰”。
少女之心,也是不變的初心
“我啥也沒有,但我比誰都富有”
可能是與孩子們在一起久了,即便上了年紀,余蘭芬也擁有一顆少女之心。她喜歡紅色,衣服要穿紅的,被子要蓋紅的,出門前也習慣給臉蛋鋪上粉紅的胭脂;她愛唱歌跳舞,會和學生一起在操場上翩翩起舞,很多學生親切地喚她“余媽媽”。
余蘭芬說,如果不是這份開朗陽光,她無法度過那些難熬的日夜。
開辦學校初期欠下很多外債,1994年的冬天,她一口氣還完所有欠款,身無分文,大年三十不敢回家,跑到山上,靠吃樹皮、喝山泉度過了3天;為防止學校的課外活動器材被偷,她曾每到深夜,就用長長的鐵鏈將自己的手與器材綁在一起入睡,戰戰兢兢過了兩年。
窮、餓、累,她都經歷了個遍,但相比這些,最讓她難以承受的是來自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惡語相向。“很多人覺得我瘋了。”這些年,余蘭芬不斷自我消化,一次次前往學校不遠處的劉伯承同志紀念館,用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安撫自己,初心從未改變。
在教學的過程中,余蘭芬也格外注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她所教過的學生熱情主動、自信樂觀、可愛大方有禮貌,看到陌生人會親切地稱呼“叔叔”“阿姨”,讓人很難聯想到,當中的很多曾十分叛逆。
“余校長教會我們很多人生道理,做好事會發獎狀、發禮品表揚我們,做錯了事會告訴我們錯在哪,教我們如何改正。對于我來說,余校長就像媽媽一樣,對我們疼愛有加。”今年讀九年級的諶芷涵說道。
量變產生質變,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就是最好的證明。圍繞余蘭芬的聲音從過去的質疑變成了稱贊,她的事跡傳遍大街小巷。2017年,余蘭芬被評為“最美巴渝·感動重慶月度人物”。
與此同時,余蘭芬也收獲了多位得力干將,和她一起延續這份愛心。“我從師范畢業后就來到了這里,是余校長的愛心打動了我,讓我堅持20多年。”尤素君老師說,在這里她找到了自我價值,收獲了簡單樸素的快樂,她覺得很值。
鳳凰小學的很多學生長大后,也仍然記得這位善良的“余媽媽”。每年教師節,是余蘭芬的手機最“熱鬧”的時候。
“敬愛的余媽媽,教師節快樂!我正在備戰殘疾人運動會,爭取拿冠軍,回報母校和老師。”這是來自一位殘疾學生的短信。看完后,余蘭芬久久不能平靜。“看到自己的學生這么努力優秀,我越發覺得堅持這件事是有意義的。”
有人唏噓,余蘭芬忙活了大半輩子,孤苦伶仃到老,啥也沒落著。但她自己不這么認為,“和孩子們在一起,我收獲了快樂和健康,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富翁,比誰都富有!”
文/吳禮霜
(來源:新重慶客戶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