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明年經濟走勢、財政貨幣政策……中財辦、財政部等透露了這些信號

導讀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于琦)“預計我國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加力提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于琦)“預計我國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加力提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在2022—2023年中國經濟年會上,中財辦、財政部、央行等多個部委高層現身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并就中國經濟有關問題發聲。

預計今年我國經濟總量超120萬億元

“今年經濟增長與年初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都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的表現。”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韓文秀在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指出,預計今年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元。

韓文秀表示,今年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脫貧縣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沒有發生系統性返貧、規模性返貧。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產業升級取得積極進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70萬輛,增長超過一倍。國家首架C919飛機交付東航,累計訂單超過400架。糧食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國家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在全球通脹創40多年新高的情況下,我國物價水平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左右,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民生活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明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談及明年我國經濟走勢,韓文秀表示,明年我國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他分析,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明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可能總體回升,從而形成一個獨立向上運行的軌跡。

韓文秀介紹,今年以來,我們先后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結構優化的政策措施,包括減稅降費,退稅緩稅,創設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用于支持擴大有效投資,通過專項再貸款支持重點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推動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利用地方專項債限額空間增加專項債發行,提前下達部分明年專項債的限額,以及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的金融十六條等措施。這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政策效應將在明年持續顯現。明年還要根據實際需要陸續出臺一些新政策、新措施。那么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發力,將積極促進經濟恢復發展。

“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和風雨如晦的外部環境,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但這并不是自動生成的,不是‘天上掉餡餅’,必須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韓文秀說。

韓文秀表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預計超過4萬億元

“2022年,我國財稅政策能出盡出,留抵退稅早退快退,專項債券早發快用,各項政策措施落實高效平穩有序。今年我國稅費支持政策整體呈現出力度空前、發力精準、綜合施策三大特點。”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今年,我國實施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空前,總規模約2.4萬億元,切實加大退稅資金保障力度,執行中擴大收費行業范圍,加快退稅進度。

與此同時,發力精準。今年,我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特殊困難行業的減稅力度,階段性降低和緩繳社會保險費。

今年,我國綜合施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組合式退稅減稅緩稅,緩費并舉,以真金白銀,助企紓困發展。

許宏才透露,據統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預計超過4萬億元,大大緩解了企業現金流的壓力,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加力提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許宏才表示,財政部門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加力提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明確傳遞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和高質量發展的信號,大力提升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職責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加力”主要體現在,一是統籌財政收入、財政赤字、專項債券、調入資金等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持續推動財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適當擴大專項債券資金投向領域和運作資本金范圍。今明兩年持續形成實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動力,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三是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做好困難群眾失業人員動態建設和救助幫扶,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為經濟運行營造良好的基礎環境。

“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完善減稅、退稅降費政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二是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協調等重點領域投入。支持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更直接更有效的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三是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與撬動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和促進消費。四是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和財政政策效率。五是持續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注重加強與貨幣、就業、產業、科技、社會政策協調配合,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與此同時,兼顧當前和長遠,筑牢風險防控制度的機制,抓實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強化財經紀律約束和財會監督,不斷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2023年的貨幣政策總量要夠、結構要準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2022-2023中國經濟年會”上對2023年的貨幣政策進行了解讀。他表示,2023年的貨幣政策,總量要夠,結構要準。

總量要夠,既包括更好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資金價格維持合理彈性,不大起大落。

結構要準,就是要持續加大對普惠小微、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繼續落實好一系列結構性貨幣政策。

劉國強表示,在黨中央關懷下,金融穩定法目前已進入人大立法程序,明年有望出臺。這將明顯提高金融重大風險防控能力,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發揮重要作用。

吸引外資機遇和挑戰并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堅持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恪守契約精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中國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的空間仍十分巨大。今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持續兩位數增長。

隆國強表示,對我們國家來說,吸引外資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從挑戰角度來看,目前各國吸引外資的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國家出臺很大力度的補貼政策,來吸引高端的制造特定的一些產業。跨國投資者分散風險的考慮在上升,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一些低附加價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對外轉移,國內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但面對這些挑戰的同時,我們國家有很多吸引外資有利的條件。

隆國強指出,一個是我們國家的市場規模大,產業配套全,給投資者帶來的商業機會多。疫情發生以后,世界各國的經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沖擊,很多跨國公司的業績不佳,很多國家的投資都是虧損的。但是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企業是盈利的,甚至有的是唯一盈利的企業。

此外,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也很有活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現代化事業持續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綠色轉型的加速,消費結構的升級,都會帶來很多新的發展機遇,進一步地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