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發表文章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利用正式名稱為“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的中國碳衛星,實現了城市級別的碳排放監測。這標志著我國已具備了對人為活動碳排放的空間監測能力。
而在全球氣候持續異常,碳排放問題越發受到重視,并且成為中西方新一輪交鋒主要話題的關鍵時刻,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可謂至關重要。
按照中國科學院公布的信息,我國與芬蘭科研人員應用中國碳衛星和歐洲哨兵衛星,對唐山、東京兩座城市的二氧化碳(CO2)與二氧化氮(NO2)排放量進行了監測。其中,中國碳衛星主要負責觀測CO2數據,歐洲哨兵衛星主要進行NO2觀測。
兩國科研人員想到利用衛星進行監測,無疑與當今世界面臨的氣候變化問題有關。近些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跡象越發明顯,異常天氣情況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頻率也在不斷升高,積極應對氣候變暖已然成為了全球的共識。而造成這種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為活動中的碳排放造成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高。
但由于各國科技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同,如何在全球范圍內監測碳排放量,一直是困擾科研人員的難題。而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全球科學界也自然而然地將目光看向了太空,中國、日本、美國都發射了自己的專業溫室氣體監測衛星。在全球多數國家簽署了巴黎協定,共同決定在聯合國框架下,每五年審查一次各國對減排的貢獻的大背景下,擁有專業衛星的國家,自然也擁有了作為裁判的基礎。
而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作為五常之一,又是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無疑需要在碳排放問題上擁有裁判權。這是由于,在先進發達國家眼中,碳排放或者說節能減排問題,不光關系到全球的未來,也關系到他們能否維護自身優勢地位,并從中大賺一筆。以我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自然也不能讓發達國家完全掌握裁判權。
作為關系全球未來的重要議題,碳排放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博弈的重要一環,與這一問題的來源有著重要聯系。目前,人為產生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化石能源的燃燒,而化石能源的燃燒又與兩個方面息息相關:交通和發電。
先說交通,“要想富先修路”,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想要在經濟上取得大發展,就必須解決交通問題,確保原材料和工業制成品的運輸。而當今世界,無論是火車、汽車、輪船還是飛機,其運營都需要以石油為主要動力。就算是電動汽車,其需要的電能,也有不少來自發電廠燃燒化石能源發電。
其次是發電,在三次工業革命后,電力早已成為了一國發展的重要保證,有了充足的電能,工廠才能全力運轉,科研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人們的生活才可以得到保證。而在全球范圍內,煤炭以及石油為代表的傳統能源,依舊是發電之中的主力軍。
而這恰恰就是發達國家在其中占據優勢的地方。這些國家早已完成了工業化,現有工廠的發電量已經基本可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在新能源領域也有著先發優勢。因此,在制定碳排放指標時,他們只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少量增加碳排放量,然后再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就可以大體確保經濟發展不受影響。
但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一批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就算是盡量使用清潔能源,在一段時間內,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仍將遠超發達國家,如果在碳排放標準的制定之中,喪失了話語權,被發達國家借機“卡”住脖子,工業化進程必然陷入停滯之中。
所以碳排放問題,本質上就是發展權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西方在爭取話語權上的交鋒,是不可避免的。而這次中國碳衛星的成功,無疑將讓我國在與發達國家爭奪碳排放問題的話語權時,底氣更足。
此外,就算占據先發優勢,發達國家在實踐節能減排時,也經常會因地緣政治形勢變化、政府換屆等原因自行“打臉”。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就為了國內能源企業的利益,退出了《巴黎協議》,并推動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石油管道項目。
而在拜登上臺后,第一刀就砍向了美加石油管道,此后還帶領美國重返了《巴黎協議》。在歐洲,原本在環保議題上最為激進的德國綠黨,近日也在能源危機之下,開始推進德國重啟煤炭發電。
由此可見,雖說節能減排有利于全人類的長久發展,但在具體的碳排放指標制定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必須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并要確保可以參與到排放情況的裁判之中。中國碳衛星的良好運營,無疑將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畢竟,如果沒有中國衛星在太空中晝夜緊盯美歐大城市,有些國家難免不會玩起“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