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武庫,官方表述出現重大轉變,世界越不太平,準備越要充分

導讀我國發布了一篇有關國家發展的關鍵報告,在其中有關軍事的部分,外界驚奇地發現,我國對于以核武器為代表的威懾力量的表述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我國發布了一篇有關國家發展的關鍵報告,在其中有關軍事的部分,外界驚奇地發現,我國對于以核武器為代表的威懾力量的表述已經悄然發生變化,“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的表述罕見地出現在了報告之中。

這一變化如此引人注意,主要是由于我國所說的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其實指的就是不會輕易動用的戰略核力量。在擁有核武器后,我國在這類威懾力量的應用上,長時間秉持著保持必要的能力,但堅持不首先使用的原則。而隨著這次最新表述的出現,我國是否會加速核武建設就成為了外界關心的重點。

畢竟,對于外界來說,我國到底有多少核武器一直是個謎。不過,從我國此前在回懟美國,拒絕加入美俄核軍備談判時:“是美方想將核軍備降到與中國一樣,還是想讓中國的核軍備增長到美俄水平”的說法來看,我國的核武器數量應該遠少于美俄。而隨著新表述的出現,我國應該已經下定決心,要提升核軍備水平,打造出一支能夠應對新的國際威脅的核力量。

而具體到如何打造強大體系上,我國的動作應該集中在三個方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中的“三位”。

首先是在陸基彈道導彈上,從第二炮兵時期開始,陸基彈道導彈部隊就是我國核威懾力量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后,解放軍火箭軍已經有了很強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可以對全球大多數地方發起攻擊。因此,我國在陸基彈道導彈領域的實力提升,大概率將是在突破敵方反導系統攔截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其次,便是在水下的戰略核潛艇部隊上。由于我國早已向全球承諾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后手的核反擊能力對于解放軍來說至關重要。在固定的導彈發射井必然成為對手首要攻擊目標的情況下,可以長時間在海面下行動,避開敵方衛星偵察的核潛艇,無疑比需要依托公路機動的陸基機動導彈部隊,擁有更強的隱蔽性。

此外,在攻擊距離上,可以在抵達對手海岸線附近后,再發動進攻的核潛艇部隊,也有著其他部隊難以比擬的優勢。

最后,便是我國相對較弱的空基核打擊能力。由于不像美國一樣擁有遍布全球的軍用機場,也沒有B2等適合執行突擊任務的隱形轟炸機。我國以“六爺”為基礎建立的空基核打擊力量,只能威懾周邊國家,基本從未引起過美歐方向的注意。但在近日,“共青團中央”等官媒已經放出了彩蛋,預示著我國“20系列”戰機中的最后一款即將亮相。在這款新飛機入列后,我國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之中較弱的一環也將得到補強。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此次在公開報告之中,直接說明要“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雖然冷戰已經結束了30多年,但美國政壇仍舊深受冷戰對抗思維影響。特別是在拜登領導的民主黨政府上臺以來,全球地緣政治形勢越發惡化。

在北約的步步緊逼之下,歐洲已經燃起了戰火,且核戰爭的威脅極為明顯。北約不久前才完成了核軍演,美國專為核戰爭準備的末日飛機在美本土晝夜飛行,俄羅斯的核軍演也已打響。普京政府還對西方發出了“臟彈”警告,直言烏方可能會動用“臟彈”。一時間,圍繞核戰爭的話題在西方輿論界不絕于耳。

在亞太方向上,佩洛西竄訪臺島等一系列事件,已經讓臺海局勢高度緊張。而在攪動臺海局勢后,拜登政府又在9月底派航母艦隊進入釜山,美日韓在朝鮮半島東部海域舉行一系列軍演,半島局勢現在也極為緊張,軍事對峙的局勢越發明顯。可以說,無論是哪個方向上,有一方出現誤判,全球都有可能被卷入核戰爭之中。

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之下,我國“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無可厚非。還是那句話,世界越不太平,準備越要充分。而我國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之中,到底是誰先獲得加強,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