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統一已經迫在眉睫,對于可能發生在臺海的一切情況,14億國人都表達出了高度關注,對于“統一第一步”的討論度更是飆升。
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便是:
統一臺灣地區的第一步可能是什么,是“收島”還是其他?
在統一大業之中,我們是否該與時俱進,收臺能否不見硝煙?
一:“收島”是統一臺灣地區的第一步嗎
呼聲最高的是“收島”。
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只有先將這片土地收回來,才能把握主動權,繼而徹底完成統一大業。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先“收島”的概率的確很高,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我方已經為統一做了比較全面的準備和預案,而實現統一的前提便是收回這片土地。
自從“臺灣問題”出現之后,我方便開始籌備兩岸統一之事,在實踐和經驗的積累中,我方的準備工作已經比較完善了。
而對于可能出現在統一進程中的問題,我方也有專業的人員為其做預案,讓一切潛在問題都迎刃而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統一就只差臨門一腳。
當然,在統一大業未徹底完成之前,我方依然會繼續籌備,做好絕對的保障工作,讓前線無后顧之憂。
最為關鍵的是,在傳統觀念中,先收復這片土地才是前提條件,更是“剛需”,所以才會得出“收島將會是收臺第一步”的結論。
原因二:解放軍的軍事水平和實戰能力都已經得到了提升,在實力面前,收復臺灣地區會很快變成現實。
任何時候,實力都是硬道理,軍事實力都是安全保障。
在佩洛西竄臺后我方在臺海的大規模實彈演練中,國際社會已經認識到了解放軍的不凡實力,但那還只是我方解放軍的部分實力,真實實力遠超想象。
另外,無論外界發出了怎樣的聲音,在臺海,在統一大業上,可以掌握主動權的都是我們自己,也只有我們自己。
在此背景下,我方在臺海的警訓和實戰演練已經常態化,實戰能力也已經在多次演練中獲得一定提升。
最關鍵的是,除軟實力外,我方硬實力同樣可觀:各類新型武器裝備的實力絕不容小覷,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而東風家族也會再創輝煌,讓統一迅速變為現實。
這也就意味著,倘若我方不得不使用武力方式完成統一大業,所需要的硬性條件已經到位,困難程度也將大大降低,所以先收回這片土地的可行性才會大大增加。
原因三:即便島內外的“謀獨勢力”依然存在,但在立場與利益的選擇中,臺當局未必能得到想象中的“及時援助”。
大家也都清楚,我方之所以現在還沒有出手,并不是因為實力不夠或是其他自身原因,而是因為存在的變故和“潛在威脅”太多,我方希望可以使用一種損失最小效果最好的收臺方式。
在此基礎上,我方一邊盡全力爭取和平統一,一邊為“武統”做準備,一邊又對可能插手的外域勢力進行威懾警告,并已經讓插手的部分國家付出了應有的代價,美國便是其中之一。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美國行為都已經越線:
頻繁對臺軍售,派遣美國官員竄臺,拉幫結派的派遣軍艦穿航臺海,這樁樁件件,都已經對臺海局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臺當局之所以敢如此囂張,也是仗著美國的撐腰。
但是,美國畢竟是個“唯利主義國家”,不可能會一直為了別人損失自己的利益。
最為關鍵的是,佩洛西竄臺攪亂臺海局勢之后,我方對美國及島內“謀獨分子”的威懾與警告的力度已經再度得到提升,制裁也落到了實處,美國也受到了相應的損失。
而在之后的美國回應中,也多次出現“會支持一個中國原則”的表述,這也可以被理解為:
美國不一定會在關鍵時刻給予臺當局想要的援助,及時抽身,以利為上,這才是美國最可能做出的選擇。
當外域國家停止插手之后,我方收復臺灣地區的阻礙和麻煩就會變少,在這個時候,損失將會直線降低,“收島”迫在眉睫,第一步自然非它莫屬。
二:收臺不必見硝煙
由此可見,“收島”的確有可能是收臺的第一步,但我們也要清楚一點,“先收島”并不是唯一的選項。
“先收復民心”的可能性也很大。
若先收復民心,再收島,徹底完成統一大業的損失將會更低,發展回歸正軌和長治久安將在短時間內變為現實。
但是,由于民進黨當局長期對島內民眾的“精神控制”,在“去中國化”教材的毒害之下,在“認知觀念”受到嚴重影響的背景下,想先收復民心的確很難。
所以,現在的我們依然在尋求一種最好,且最實用的收臺方式。
而在時代的不斷進步中,具體的收臺方式也會“與時俱進”,彼時,收臺不必見硝煙也極有可能變成現實。
按照當下的情境和發展趨勢,“收臺不必見硝煙”的方式最有可能是“圍而不打”。具體原因如下:
若真的走到了最后一步,我方可以對臺島進行海空封鎖,并斬斷島內的“受援渠道”,只圍不打,迫使其認清現實,讓回歸變成現實。
若真到了這個時候,島內有限的資源和實力會讓民進黨當局壓力激增,若民進黨當局執意做“無謂的堅持”,甚至將民眾當成“擋箭牌”,結果肯定是“得不償失”。
照此發展下去,即便是“圍而不打”,即便是不用一兵一卒,統一也會變成現實,硝煙也不復存在。
但是,這只是在理想狀態下做出的最好猜測,可能成真的概率非常低,我們必須要現實:丟掉幻想,時刻準備著,做最壞的打算爭最好的結果,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