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什么是容易的,作為兩岸同胞期盼了許久,籌備了更久的“統一大業”,更不能用“容易”來一筆帶過。
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不具備收臺實力。
現階段,我方已經再次明確亮明底線,再度將統一之事放于明面之上,“中國終將實現統一”的呼聲更是振聾發聵,行動更是迫在眉睫。
而在此基礎上,我方可能會在統一時使用的兩大方式也徹底浮出水面。
一為“和”,二為“武”。
我方一再強調,會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而從始至終,以和平方式徹底解決“臺灣問題”都是首選。
由于島內外“謀獨分子”的不當行為和國際上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和統”逐漸變得不現實,為了以防萬一,更為了統一真的能變成現實,“以武制統”一直都是我們的底牌。
當然,這兩種方式只是呼聲最高,且最有可能出現的收臺方式,這并不代表只有這兩種。
而就目前情況來看,無論是選擇哪一種,無論是否結合(和+武),我方的準備工作都已經足夠扎實,實力也足夠強硬,威懾力和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統一呼聲更是與日俱增,那為什么我方還是遲遲沒有出手呢?
筆者基于現實情況,總結出了以下兩點原因。
原因一:兩岸統一并不容易,我們不能魯莽行事。
就目前情況來看,開啟統一步伐的契機尚未到來,我們仍需繼續籌備,繼續增長實力,要做有把握的事,絕不能魯莽行事,具體可分為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內因:
我方依然在盡全力爭取“和統”,即便真要使用“以武制統”的方式,我方的訴求也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好的結果,為兩岸民眾爭一個更明朗的未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道理,徹底完成統一大業指的不僅僅是收復這塊土地,還有民心和未來。
這也就表示,統一的確不易,若沒有十足的把握,萬不可輕易邁出第一步,否則將會遭遇到各種意料之外的麻煩事,反倒拖緩了我方徹底實現統一大業的步伐。
最為關鍵的是,我方一直都是和平的化身,一直都以人民為上,即便是在最嚴峻的環境之下,我方也不想輕易動用武力,更不想因此造成更大的傷亡,為未來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在此背景下,中國崛起已經勢不可擋,統一也只是時間問題。
在已經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兩岸一定是統一的,但要徹底達成目標,我們的確需要繼續努力。再者說,我們有自己的戰略目標,有自己的打算,不可能會因為外界的聲音而發生改變,魯莽從來都是不是我國的行事風格。
另一方面則為外因:
可能會有外來勢力插手,美日的不軌行為仍未停止。
我們不止一次強調,“臺灣問題”乃我國內政,是不容任何外域國家插手的,可美國卻頻頻越線,打著“模糊對臺政策”的幌子頻繁插手臺海之事,即便是因其不當行為付出了一定代價,遭受了一定損失,也只是稍加收斂,安穩一小會就要重蹈覆轍。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幾次公開承認“會在關鍵時刻介入臺海之事”,卻又幾次推翻自己的言論,其背后的原因的確值得深究,如果美國是在權衡利弊,那最后將自己徹底置身事外的可能性比較大。
可即便如此,美日對于“臺海之事”的不軌行為的確存在,這也就意味著,我國要徹底完成統一大業的確不容易,存在的威脅和麻煩依然存在,我們的確不能大意,更不能魯莽行事。
原因二:以理服人,以德收復民心,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最好結果。
現如今,我國的綜合實力已經列居世界前列,軍事實力更是穩居世界前三,而在我們所追求的“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好結果”中,“以德服人”也是重中之重。
當然,我們也必須認清現實。
對于“以德服人”而言,我方面臨的麻煩的確不少。
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保住自己的傲人權勢,已經開始“控制”民眾思想,致使青年一代臺灣人對祖國的印象和認知出現了嚴重偏差,使得統一民心的難度很高。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威,開始對“統派”,或者有這個想法的島內同胞進行“壓榨”,為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煩,這也使得人們“不敢怒也不敢言”。
所以,我方需要提前做好全面預案,讓島內同胞可以看到明朗的未來,讓大家看到希望。
而在我方已經公布的相關政策中,已經對大部分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了解釋,也為統一之后的島內發展環境和未來做了詳細規劃,讓島內同胞看到了我方的誠意與決心。
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至于我方為什么會這樣做,為什么會在雄厚實力的保障下依然表現出如此誠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理服人”。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方用實際行動打動民心,的確要比“硬來”好的多,見效也會更快,兩岸歸一,長治久安也終會變成現實。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
兩岸統一之后,發展和未來仍需要好好規劃,這是急不得的,的確需要契機,耐心,以及足夠的實力。
按照當下我國的實力增長趨勢來看,徹底完成統一大業的時間不會太晚,而即便統一真的很不容易,我方也會始終前行,始終為了統一目標而繼續努力,讓臺島同胞早日回家。
最后,我們簡單做個總結:
①要徹底完成統一大業的確不容易,我們仍需繼續努力。
②我方已經具備收臺實力,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做的其他努力。
③無論臺海情況發生怎樣的變動,是否嚴峻,我方都會盡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都不會放棄“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