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星鏈,中國的辦法一勞永逸?讓美國人緊張的,遠遠不止這些

導讀中國科研人員在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報告稱,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數十公里的大氣層中引爆一顆核彈,便有可能形成一個大范圍的輻射云...

中國科研人員在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報告稱,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數十公里的大氣層中引爆一顆核彈,便有可能形成一個大范圍的輻射云,癱瘓一定區域內的近地軌道航天器。雖然我國科研人員沒有明說,但美媒仍自動將此事與美國航天巨頭SpaceX的“星鏈”計劃聯系了起來。

據美國“驅動”網站“戰區”專欄報道,中國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建立了一個高精度的計算機模型系統,用來推算不同當量的核武器在不同高度爆炸的后果。經過模擬推算,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如果在距離地表80公里處,空爆一顆千萬噸級當量的核彈,產生的巨大蘑菇云,會將空氣分子轉變為放射性粒子。這個蘑菇云會以 2.3 公里/秒的速度直線上升,最終在500公里以上的近地軌道上位置,形成一個覆蓋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里的巨大輻射云,在這一區域內的所有航天器都將陷入癱瘓之中。

而由于離地面較近,包括對地觀測衛星、美國的“星鏈”、俄羅斯的“信使”等新通信衛星系統以及國際空間站在內的全球絕大部分航天器,恰恰都位于距離地區200至20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

美媒就此認為,我國進行這一研究,是在為反衛星核武器打下理論基礎,以便未來可以一勞永逸的對付“星鏈”等美國的衛星系統。美媒有這一猜想,除了受到美國國內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影響,也反映出了航天科技發展給軍事帶來的變革。

“星鏈”系統的衛星已經開始連成一片

自海灣戰爭以來,太空中的各類衛星在戰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已持續8個月的俄烏沖突之中,衛星已經成為了雙方作戰中極為重要的輔助工具。俄羅斯方面近期頻繁發射火箭,將大批衛星送入太空,就是為了彌補自己原先在導航、偵察以及通信衛星系統構建的不足。與俄方不同的是,烏克蘭沒有能力構建自己的衛星體系,在地面基站遭到打擊后,烏方一度面臨戰場通信困難的問題。但隨著SpaceX公司的“星鏈”系統開始為烏軍提供服務,這一問題已徹底解決。

SpaceX的“星鏈”計劃開始于2015年,按照馬斯克的設想,“星鏈”將能夠通過大量的通信衛星,建立一個不受地面基礎設施限制的全球網絡。而實現這一計劃的基礎,就是在近地軌道上的大量新通信衛星。

按照SpaceX的規劃,在本世紀中葉前,該公司將花費上百億美元,在340公里、550公里以及1150公里這三個高度的近地軌道上部署約1.2萬顆各類波段的通信衛星,其中第一階段的1600顆衛星都在550公里高度的軌道上。

雖說馬斯克提出建設這一系統,本意是想為全球民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服務,但從俄烏前線的實際情況上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通訊費用極為昂貴的“星鏈”系統,將主要在軍事領域發揮作用。如果“星鏈”系統全面建成,對于美國乃至整個北約陣營在全球的軍事行動,無疑也是一大助力。

龐大的基礎衛星數量,再加上在NASA牽頭下,美國正大力發展的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與海上火箭發射技術,“星鏈”系統現在根本不懼怕反衛星導彈這類一次只能擊落一顆或幾顆航天器的點殺傷武器。就算被反衛星武器打掉幾顆衛星,美國也能臨時移動別的衛星填補位置,并通過快速發射新衛星填補缺口。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美媒會對我國科研人員公布的新研究結果如此重視。因為這一結果已經向世人證明:通過核武器在近地軌道上對航天器進行無差別的大面積殺傷,徹底癱瘓對手所有衛星系統,在理論上完全可行。就算是“星鏈”徹底建成,美國的衛星系統也不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SpaceX的“獵鷹9”火箭

值得注意的是,別看美媒立刻將這一研究成果與軍事掛鉤,但真正在太空領域挑起全球軍備競賽的,其實就是美國。早在1959年,美國就開始了反衛星武器研究,在經過半個世紀的摸索后,美國已可以利用反導裝備,進行實戰化反衛星作戰。

直到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才對外作出承諾稱,美國將不再進行反衛星導彈試驗,并呼吁其他國家效仿,還宣稱自己將向聯合國提交相關決議草案。但明眼人都可看出,美國打的是什么算盤。我國裁軍大使李松此前就在聯合國明確表示,中方歡迎一切真正有利于阻止外太空軍備競賽的倡議,但堅決反對任何借軍控之名擴大自身軍事優勢的做法。

李松大使在聯合國表態

從美媒的反應上其實可以看出,雖然西北核技術研究所這次公布的研究成果,距離真正進入實踐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一成果已經向外界證明,我國找到了一條與美國截然不同的反衛星方向。真正讓美國感到恐懼的也不單單是這一理論成果本身,而是我國科研人員在驗證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高超科研水平和另辟蹊徑的思維擴展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