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宣布“退群”,還想拉歐盟退出ECT,中方:希望歐方克服困難

導讀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開始讓歐洲各國亂象叢生。據《環球時報》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在歐盟總部宣布,法國決定退出《能源憲章條約》(簡...

愈演愈烈的能源危機,開始讓歐洲各國亂象叢生。據《環球時報》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在歐盟總部宣布,法國決定退出《能源憲章條約》(簡稱ECT),理由是該條約與《巴黎協定》的“碳中和”目標不符。

據悉,《能源憲章條約》是上世紀90年代簽署生效的多邊條約,包括眾多歐亞國家及機構。該條約的目的在于穩定能源供應,它賦予了能源公司在利益受到損失時起訴各國政府及索要賠償的權利。

一些權威人士認為,該條約存在很大缺陷,如過于注重保護石化燃料公司。10月20日,法國氣候高級委員會給出了一份評估報告,認為該條約讓法國無法完成《巴黎協定》中規定的“脫碳時間表”,建議法國與歐盟都退出《能源憲章條約》。

法國不僅自己要“退群”,還呼呼整個歐盟都“組團退出”,似乎顯得太著急了一點。不過,這也說明法國去意已決,所謂的評估報告,只是為了走個流程而已。

其實,在退出能源條約方面,法國也不是“始作俑者”,在法國之前,意大利、荷蘭已經退出了該條約,而在法國之后,波蘭、西班牙,也已宣布啟動退出程序。

其他不少歐洲國家雖然沒有宣布退出,但實際上也放棄了對該條約的遵守,這導致歐洲內部針對該條約的爭議和訴訟連接不斷。

盡管法國、荷蘭等國一直將退出該條約形容為是“與時俱進、保護環境”的正確選擇,但問題是,歐洲各國近幾個月也紛紛開始放棄旨在解決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所規定的關鍵要求。

比如,環保先鋒德國推遲了部分煤電、火電的退役時間,甚至還大量進口煤炭,重啟已經退役的煤炭發電站;荷蘭則直接宣布,取消對煤炭發電廠的限制;英國、法國也推遲煤電退出的時間,并宣布重啟煤電廠。

對于歐洲多國先后推遲退煤減排進程一事,中方也亮明了態度,并表示希望這些國家能夠盡快克服能源危機等一系列困難,重新回到低碳環保、綠色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

曾經,不少西方國家一度打著“環保”的旗號,要求發展中國家減少煤炭燃料的使用,試圖阻撓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但現如今,當歐洲自己面臨能源問題時,卻將“環保”二字拋諸腦后,將“減排”目標一拖再拖,當真是何等諷刺。

既然如此的話,那法國還借口《能源憲章條約》讓其無法完成《巴黎協定》要求的“碳中和”目標,這個理由就有點自相矛盾了。說白了,法國的目的無非是,既不想放棄化石燃料的使用,又不想兌現過去對能源公司的承諾。

有人可能覺得法國人兩邊“耍賴”是不是不太好,這么做會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答案是大概率不會有什么后果。因為其他歐洲國家也是這么想的,大家都在默默得這么干,對于法國的做法,歐洲各國心領神會,誰也不會主動捅穿這層紙。

在環保問題上曾經走在世界前列的歐洲各國,如今混到只能用欺詐的方式糊弄世人,這更進一步說明,歐洲在過去犯下的一系列“錯誤”,后果正在顯現。

首先,歐洲錯誤地追隨了美國的氣候政策,讓自己喪失了能源獨立性。在美國國內,氣候與環保問題,一直是事關“政治正確”的大事。就像美國總統拜登,剛一上臺就先任命了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并簽署了一系列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法案。

由此可見,氣候問題在美國政治中的重要性,但如果美國只在自己國內這么玩也就罷了,可怕的是,美國把這一理念推向了全球。美國反復向其他國家施加壓力,要求其順從自己的要求。

面對美國施壓,中國堅持以自己的方式推進“碳中和”的目標,而日本、德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卻在美國的壓力和蠱惑下,逐步開始放棄傳統化石燃料,以及核電。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少國家都喪失了能源獨立的可能性,歐洲各國在思想上中美國的毒最深,受到的影響也最大。

其次,歐洲在新能源行業的競爭中落敗,難以實現能源替代。歐洲在追隨美國的過程中,并沒有把問題想明白,相比之下,美國說服歐洲放棄化石燃料和核電,但自己卻成為石油和煤炭大國。在如今遇到能源危機的時候,歐洲無路可逃,美國人卻賺得缽滿盆滿。

最后,歐洲無法處理好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讓自身無法保持能源的穩定性。雖然歐洲在能源問題上做出了太多錯誤的決定,但是如果歐洲政客能夠認清困境,采取正確的措施,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可惜的是,歐洲盲目地追隨美國,切斷了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合作。

以上這些失誤,讓歐洲幾乎陷入了絕境之中。現在歐洲必須走上回頭路,重啟煤電以渡過難關,這就注定其難以完成對《巴黎協定》的承諾。而能源危機及民生問題帶來的財政壓力,導致歐洲各國也無力兌現《能源憲章條約》中補貼能源公司的要求。然而,回過頭看看,歐洲走到今天這一步,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不必怨天尤人。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