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援引英媒報道稱,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確認將在11月初訪華,據德總理府發言人的表態,一同前往的還有一個商業領袖代表團。
其實在此前,受到俄烏沖突的影響,歐盟各國深陷能源危機之時,就曾有多家媒體報道稱朔爾茨即將訪華。
此前在美國帶頭鼓噪下,不少西方國家都出現了“對華脫鉤”的聲音,德國外長、經濟部長等政府高官也是多次公開談論“脫中論”,而朔爾茨更是多次暗示要“擺脫對華依賴”。不過,在近段時間,朔爾茨卻突然改變了口風。
報道稱,朔爾茨明確表示支持全球化,并強調德國與中國“脫鉤”是完全錯誤的道路,在接下來,德國需要與中國進一步加深貿易合作交流。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代表中方對德國總理這一表態做出了積極的回應,表示在當今全球經濟局勢低迷之際,各國之間積極合作,推動全球化,不僅又利于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全球的經濟復蘇。
據《美聯社》報道,朔爾茨在談論到訪華相關情況時,還特意強調道“沒人說我們必須離開中國”,由此也能看出,現在朔爾茨在與中國合作方面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支持與中國合作,朔爾茨最近還在為中企在德發展“開綠燈”。
據《環球時報》報道,早在2021年,中企中遠海運就已經提出收購德國漢堡港集裝碼頭35%的股份,這一正常的交易計劃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多達的反響,然而當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的6個聯邦部門卻集體發聲,聲稱“這一交易可能會讓中國借此實現地緣戰略意義”,因此這項收購計劃拖延至今,仍未達成。
其實德媒也曾提及,中國是這一港口最主要的客戶,而漢堡市市長辰切爾也表示完全不認為中資入股會對德國造成任何的“安全威脅”,他認為這35%的股份只是會讓中遠海運成為“租戶”。
說白了,其實中遠海運這一計劃只是強化了中德之間的貿易關系,從貿易的角度來看,于雙方而言都是有利的。
不過據德國多家媒體報道,盡管德國聯邦多個部門依舊試圖阻撓這項中企收購案,但德國總理朔爾茨力排眾議,要求這些部門尋找“妥協的方案”,如果聯邦內閣不同意,那么交易將在最后期限10月底之前自動生效。
可以說,這其實也是德國主動積極地與中國尋求合作的一個重要信號,經濟貿易樞紐是兩國關系最重要的“壓艙石”,透過德國與中國展開合作貿易的積極動作,更深層次的,或許是兩國關系的積極轉變。
結合近期德國總理朔爾茨的態度轉變,以及積極推動中企在德投資的實際動作。總的來看,朔爾茨在上任了近一年之后,終于還是認清了現實,意識到了與中國開展合作的必要性,而促使朔爾茨在短時間內態度發生轉變的,還是德國自身的經濟持續走低。
據德國《商報》報道,由于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問題等一系列危機的影響,大量歐洲企業遷往美國,其中就不乏許多德國企業。這對于正面臨多重經濟壓力的德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
考慮到中德之間的貿易向來是互惠雙方的,在這種情況下,朔爾茨率先做出積極表態,也是符合其國內發展。不過,跳出中德之間的貿易發展來看,朔爾茨此行的目的,或許還是想為俄烏局勢降溫。
現在整個歐洲的經濟局勢都受到了能源短缺的嚴重影響,可以說,現在歐洲或許是最希望局勢緩的一方。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始終是在促進俄烏和談方面發揮著建設性的作用。所以,德國此刻尋求與中國對話,并不令人意外。
德國的這次態度轉變,也從側面證明了經歷這次俄烏沖突的沖擊后,以前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歐洲,似乎稍微清醒了一些。總而言之,歐洲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若是還走之前的老路,那不排除在今后歐洲的國際影響力還將繼續下跌,但若是能夠痛定思痛、及時醒悟,歐洲或許還有煥發新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