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俄烏沖突升級后,由于歐盟不斷升級對俄羅斯的制裁,此舉不僅導致俄歐關系進一步惡化,同時受制裁反噬的影響,近期包括德英法在內的許多國家均陷入了嚴重的能源危機。尤其是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發生泄漏后,更是進一步加劇了歐洲人對冬季取暖的擔憂。眼看冬季即將來臨,歐洲開始將目光轉向了中國。據光明網10月19日報道稱,在天然氣供給受限、價格大漲的情況下,為了能安然過冬,如今,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向中國制造尋求“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國的“過冬八件套”正遠銷歐洲。
根據跨境平臺速賣通提供的數據顯示,10月至今,被視為“光腿神器”的中國產絲襪,在歐洲銷售額取得131%的環比增長。此外,中國制造的秋衣秋褲、法蘭絨睡衣、熱水袋、電熱毯等過冬產品,最近幾個月的銷量相比于往年也呈現翻倍式激增。其中,秋衣秋褲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等多個國家均有3倍以上的環比增長。此外,中國的法蘭絨睡衣在歐洲的銷量也有所增長。速賣通數據顯示,在全歐洲,法蘭絨睡衣10月至今的銷售額有95%的環比增長。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取暖設備也在歐洲暢銷。從速賣通平臺看,在未進入10月之前,取暖小家電的銷量在歐洲就已翻了3倍,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等能源產品也有一定的增長。數據顯示,10月至今,國產熱水袋銷售額在全歐洲取得了300%的環比增長。暖手寶更是環比增長了447%。據速賣通9月28日提供的數據,近一個月內,低能耗 “取暖電器”類產品,在歐洲的銷售額環比8月增長了300%。其中來自荷蘭、法國、德國和波蘭消費者對中國產的取暖器、暖腳寶、電熱圍巾等“保暖神器”最為依賴。
就在不久前,央視記者曾走訪了浙江義烏小商品出口市場,根據走訪發現,中國的取暖設備,諸如電熱毯、電暖器等出口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1月到8月,義烏市出口保暖用品,包括空調、熱泵、熱水器、電熱毯等共計1.9億元,同比增長41.6%。其中最大的進口地區均來自歐洲。隨著氣溫下降,經營戶們也預估,接下來保暖用品還將迎來爆發式增長,他們也在積極對歐標或者歐盟需要的CE認證等做進一步了解。
近段時間,由于能源價格上漲影響,高昂的電費賬單讓歐洲人倍感焦慮。而更讓歐洲人感到擔憂的是,英國《自然》雜志不久前曾發表了一篇文章稱,由于今年可能會發生罕見的“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多重因素下,今年歐洲的冬天將更加寒冷。目前,歐洲已經開始為如何渡過這個冬天積極做準備,還有不少歐洲國家甚至進入了緊急狀態。
不過,有專家表示,一旦這個冬季延長,或者管道破裂可能會打亂歐洲的準備工作,甚至威脅到緊急配給、停電,甚至導致更深的經濟衰退。目前,歐洲的天然氣儲存場所已達到90%以上的容量,不過,有專家指出,如果歐洲進行集中供暖,那么歐洲的天然氣儲存量也僅夠支撐2個月的時間,一旦出現其他不可控因素都會讓能源供給脆弱的歐洲陷入麻煩。對于歐洲來講,這將是一個充滿恐懼和不確定性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