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軍購上的變化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作為俄制武器大戶,印度外長蘇杰生在被問及印度為何購買大量俄制武器時表示,主要原因是西方不愿賣給印度。事實也確實如此,據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印度購買俄羅斯軍火總計達到85.11億美元,占其武器進口份額的52%,同期美式裝備僅占進口額的10.5%。
(印度購買了美國的P-8I反潛巡邏機)
但這一情況恐怕要發生反轉。近日,“印度國防消息”報道,如果印度海軍購買美國F/A-18軍機,波音公司將向印度投資36億美元。印度國防部隨后證實,波音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提議印度從該公司采購144架戰機,用以擺脫對俄羅斯的軍事依賴。印度海軍中將古爾馬德隨后也證實,印度海軍艦載機將在美制“超級大黃蜂”和法制“陣風”戰機中選擇,而非繼續使用俄制“米格-29K”。
此前,印度大使在世界和平論壇上表示,俄烏沖突印度根本不需要站隊,因為印度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印度總理莫迪在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也曾對普京說“現在不是發生戰爭的時候”,綜合來看,印俄都有媒體認為,印度這是要與俄羅斯分道揚鑣,而且信號越來越明顯。
(印度總理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京)
這個猜測應該是對的。但兩國的分道揚鑣不僅體現在軍火貿易,更重要的還體現在兩國的戰略分歧方面。追溯印度的戰略歷史,對印度戰略制定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印度孔雀王朝時期首輔大臣考底利耶寫的《政事論》、阿育王內圣外王的“正法”思想和英殖民時期“戰略緩沖地帶”思想。
《政事論》主要強調兩點,其一,“魚的法則”,即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實力決定外事行為;其二,“曼陀羅體系”,類似于層層遞進的曼陀羅花,是一個印度中心論的思想。“正法”思想是殺戮過后的覺醒,強調行為的正義性。“緩沖地帶”思想則強調印度的安全取決于印度對周圍國家的影響。三者綜合起來看,印度的對外戰略訴求主要就是戰略自主和謀求南亞中心大國地位。
(層次分明的曼陀羅花)
俄印關系的發展也是遵循這些原則的。俄羅斯帝國的彼得大帝曾提出南下印度尋找出海口,傳到印度后,當時的印度莫臥兒王朝因此對沙俄充滿敵意,兩國始終沒有建立外交關系,直到英殖民時期,沙俄才在印度設立第一個領館;英殖民結束后,1971年印度還與蘇聯簽訂了《印蘇和平友好條約》,直到蘇聯解體,兩國關系始終不錯;200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印期間又與印度簽訂了《印俄戰略伙伴關系宣言》,印俄關系保持穩定向好的同時,印度也與美國也保持著不錯的聯系。在這期間,俄羅斯對印度確實提供了不少幫助,但也沒少從印度賺錢,但在2017年后兩國關系開始發生變化。
(印度總理莫迪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
之后,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印太戰略”,俄羅斯不希望印度加入,但印度認為印太戰略確認了印度中心大國的地位,而且又可以幫助印度對沖中國在印度洋區域的影響,因此,印度加入了四方機制。近年來,印度在美國的壓力下,逐漸疏遠了與伊朗的關系,而俄羅斯卻與伊朗關系越來越好。另外,印度將塔利班政府視為恐怖分子,稱塔利班政府是巴基斯坦的“干兒子”,但俄羅斯卻基于自身基于利益,積極幫助塔利班斡旋國內派系斗爭,并定期與巴基斯坦舉行聯合軍演。長久的戰略分歧導致印俄兩國分道揚鑣似乎是遲早的事,因為外交關系本身就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事阿。印度左右逢源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不過,我們也要看到,這是一個過程,短期內印俄合作的領域仍有很多,比如石油天然氣貿易、軍火貿易、本幣互換協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