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空天軍司令蘇羅維金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俄烏戰場形勢發生變化,俄軍導彈部隊開始著重打擊供電站、通信基站、鐵路等烏后方民用設施,試圖推進戰爭進程。但在西方制裁下,俄軍是否有足夠多的新銳導彈來維持作戰,似乎成為了一個問題。
據ABC等美媒報道,在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普京再次臨陣換帥后,俄軍重啟了對烏后方目標的大規模導彈攻擊,僅10月11日一天,就發射了84枚巡航導彈,但在聲勢浩大的攻擊背后,俄軍庫存戰術導彈不足的問題也再度顯現。
自開戰以來,俄方其實使用了不少戰術導彈。在開戰初期,俄軍用戰術導彈作為敲門磚,對基輔等地進行了一系列打擊。烏軍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俄軍至少發射了1300枚各類導彈。
而在將主要精力放到爭奪頓巴斯后,俄軍便基本停止了對基輔等地的大規模導彈攻擊,但仍在用導彈打擊彈藥庫、訓練營等烏軍事目標,6月時,澤連斯基曾經表示,俄軍至少動用了2600多枚導彈。再加上近期重啟的大規模導彈襲城,在此次俄烏沖突中,俄方應該已經使用了超過4000枚各類導彈。
除了數量多,俄軍動用的導彈型號還很雜,海基的“口徑”、陸基的“伊斯坎德爾”、空射的Kh-101、“匕首”等都有出現,但使用頻率一直在下降。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由于“伊斯坎德爾”等新銳導彈裝備俄軍時間不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耗后,庫存已較為緊張。
烏軍方給出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開戰之前,俄軍應該有900枚“伊斯坎德爾”、500 枚“口徑”、Kh-101和Kh-555共有444枚。在經過近8個月的消耗后,俄軍現在手里大概只有124枚“伊斯坎德爾”、272 枚“口徑”、Kh-101和Kh-555則還有213枚。當然,以上數據是否真實,還有待驗證。
烏國防部公布的俄軍導彈消耗情況
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由于新銳導彈數量不足,俄軍其實更多地依靠蘇聯時代留下來的庫存來進行戰爭,KH-22、KH-55等服役數十年的老款導彈都已現身戰爭出現。除了動用庫存,俄軍還開始讓S300防空導彈“轉崗”,承擔起了部分對地打擊任務。
這些都可以從側面顯示出,俄軍現在確實出現了新銳導彈武器不足的問題。但在精度和打擊效果上,庫存的老一代導彈和“轉崗”的S300,自然都比不上新一代導彈。俄軍工部門的產能恐怕又很難在短時間內補足消耗。
S300防空導彈
對于具體的導彈產能,俄方一直諱莫如深,拒絕公布相關數據,只是一再強調,俄軍工部門產能足夠。但實際情況,可沒有俄方說得那么好。俄羅斯的導彈技術與蘇聯一脈相承,但在蘇聯時代,承擔戰術導彈推進系統研制任務的不是俄羅斯,而是烏克蘭。蘇聯解體后,俄方花了很長時間,才在國內建立了新的研發與生產線,但產能無法與蘇聯時代相比。
還有一點是,由于蘇聯此前在電子領域的科技樹點歪了,使得獨聯體國家在芯片領域普遍落后。在此情況下,俄方必須從國際市場上,獲取新一代高精度導彈所需的芯片元件。而在西方制裁下,俄方現在很難拿到新的芯片。雖說普京政府有可能在開戰前存了一些,但長此以往,最終必將影響產能。
伊斯坎德爾導彈
對于俄方的導彈產能,西方陣營雖然說法不一,但大都認為產能不高。有法國軍方人士曾表示,在開戰前,俄方的導彈產能大概在每年100到200枚之間。當然,在目前西方的輿論背景下,這個數據肯定低于實際數字,但就算是把這個數翻一倍,再加上俄軍工部門在開戰后宣布增加的產能,俄方的年產量也就是五六百枚,一個月生產的導彈,還不夠幾天用的,補充速度根本跟不上消耗速度。
除了技術上的問題,俄軍導彈產能上不去,更主要的還是錢的問題。都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比起大炮,導彈的花費可要高多了。以美軍的“戰斧”巡航導彈為例,每枚造價最少84萬美元。在全球范圍內,“戰斧”又已經算是比較便宜的導彈了。俄軍的“伊斯坎德爾”等新銳導彈,單價至少200萬美元一枚,此前甚至有消息說,被俄軍視為撒手锏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單枚造價高達千萬美元,使得俄軍輕易不會動用“匕首”。
俄軍米格31戰機攜帶“匕首”導彈
這樣算下來,俄軍進行一天大規模的導彈襲城,就等于是扔出去了數千萬美元。而對于普京政府來說,這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要知道,在戰爭爆發后,俄方雖然利用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大賺了一筆,但因西方制裁,俄羅斯其他經濟部門都困難重重,使得俄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大幅下降。以今年7月為例,俄政府的財政收入為1.76萬億盧布,約合280多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6%。
更重要的是,一個月280多億美元看似不少,但俄政府的花銷同樣也不少。今年4月,普京政府的月軍費開支達到了上百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28%。在征召的30萬預備役部隊拖入戰場后,軍費支出只會更多。
更不用說,面對西方的制裁,俄政府不可能將手中的錢全用到戰爭上,而是需要在經濟、民生等領域花不少錢,以穩住國內局勢。這種國庫和彈藥庫雙雙見底的情況,也就能夠解釋,為何俄軍導彈襲城戰的強度會不斷下降。
KH55導彈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這場戰爭都已經進入了一個比拼耐力的階段。但對決并不是在俄烏間展開,而是俄羅斯對抗烏克蘭及其背后的整個北約集團。因此,俄方如果不能盡快結束戰爭,等到蘇聯時代的武器庫存耗盡,以及西方對烏援助的繼續擴大,更大的難題或許也將在此之后陸續浮現,給普京政府帶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