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政府推翻莫里森決定,澳外長宣布: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導讀據《環球時報》最新消息,澳大利亞現任政府推翻了此前保守派莫里森政府一項具有爭議性的決定,宣布不會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澳外...

據《環球時報》最新消息,澳大利亞現任政府推翻了此前保守派莫里森政府一項具有爭議性的決定,宣布不會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澳外長黃英賢在有關聲明中表示,耶路撒冷(的歸屬)是一個最終地位問題,應作為巴以和談的一部分來解決。

黃英賢稱莫里森做出該決定,是出于為了贏得溫特沃斯選區席位這一政治動機,而使用的虛偽的外交手段,因此澳方需要對此重申耶路撒冷是最終地位問題的觀點。

除此之外,澳外交部還刪除了官網上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以及在巴以沖突得到解決后將駐以使館搬到西耶路撒冷的有關表述。

事實上,莫里森政府之所以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原因,除了黃英賢所說的政治動機外,還有當時美國特朗普政府為了支持盟友率先做出這一決定的因素在,畢竟大哥都有行動了,那么作為小弟的澳大利亞自然也會緊跟美國的步伐。

至于現在為什么澳大利亞口風又變了,肯定不單單只有清算莫里森這一個原因,結合實際來看,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有兩個:

一方面美國影響力正逐漸衰退,對盟友的掌控力也有所減弱,另一方面當下能源危機嚴重,嚴重依賴石油進口的澳大利亞不敢冒著風險得罪中東產油國。

顯而易見從近年來的情況來看,美國擁有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說大不如前,但終究還是降低了,這就使得原本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才選擇跟隨美國的國家,同樣為了追求利益而試圖脫離美國的掌控。

拒絕美國增產石油要求,反而減產還提高售美油價的沙特是如此,現在改口的澳大利亞也是如此。

要知道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可不是澳大利亞的,更何況OPEC+已經決定減產,那么在石油短缺問題上自顧不暇的澳大利亞,又怎么會得罪一票中東產油國。

畢竟澳大利亞雖然是眾所周知擁有豐富能源的國家,但其依然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會出現這一局面是因為澳大利亞的能源主要豐富在煤炭和天然氣,還憑借出口這兩種能源和鐵礦獲得了不小的利益。

然而澳大利亞在石油資源方面就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了,不僅資源極少,還主要分布在一些難以勘探采集的地方,這大提升了澳大利亞開采石油的成本。

正因如此擁有易于開采的石油資源的西澳海岸,就成了澳大利亞的主要產油地,這給其本地煉油行業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不過問題又來了,由于澳大利亞的煉油廠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所以將西海岸全部石油運輸到本土煉油廠處理的利益,遠沒有將之出口給亞洲煉油廠獲得的利益來得多,因此澳政府最終決定將西海岸的石油留下1/3自用,剩下的全部出口。

但即便澳大利亞為其本土煉油行業提供了支持,還不惜撥款補貼,在如此不景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煉油廠倒閉,澳大利亞也需要進口更多的石油。

正是在諸多問題共同影響下,澳大利亞才成為了一個能源豐富,卻是石油凈進口的國家。

結合現實分析可以知道,澳大利亞主要的石油供應商是中東產油國和俄羅斯,然而由于俄烏沖突的爆發,澳大利亞與以美國為首的多個西方國家都對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制裁,和俄方“鬧掰了”,并因此受到了俄羅斯能源方面的反制,所以其再想進口俄石油顯然不太實際。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自然不能再去得罪中東產油國,或是引起中東發生沖突導致自身石油供應鏈斷裂,只能折中收回前政府的決定,并強調讓巴以雙方和談解決問題。

但盡管如此,以色列還是對澳大利亞進行了譴責,稱其做出這一決定是倉促的,希望澳方能認真對待其他問題。

這說明以色列雖然有所不滿,不過仍然對澳大利亞抱有希望,暫時不會因為這一決定和巴勒斯坦起沖突,而這恰好符合澳大利亞保證自身能源供應穩定的目的。

總而言之,無論澳大利亞是出于何種原因而做出不再插手耶路撒冷歸屬的決定,但結果總是好的,而接下來需要關注的則是,呼吁更多國家放棄支援武器干涉巴以沖突的行為,避免引起沖突加劇,轉而采用提供和談的方法促使巴以雙方解決沖突。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