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生命至上”,全力救治重癥患者 - 新京報社論

導讀 2022年12月21日,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涌溪社區,醫護人員為老人接種新冠疫苗。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召...

2022年12月21日,北京市朝陽區安貞街道涌溪社區,醫護人員為老人接種新冠疫苗。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要牢牢抓住抓好重點人群和關鍵環節,把各項救治工作扎實做到位。三級醫院要兜住醫療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線,全力做好老年和兒童重癥患者醫療救治。

連日來,隨著感染人數的快速上升,全國醫療體系的壓力持續高位運行。這其中,對重癥的防控和治療壓力首當其沖。日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王廣發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就提醒,北京主要流行的BF.7絕大部分其實是有癥狀的,帶來的重癥病人也比較多。接下來的一兩周內會迎來重癥高峰,因此各醫療機構應該早做準備。

事實上,在“新十條”出臺后,我國防疫的重心就從防控感染轉移到防控重癥。因為后者直接關乎生命保障的底線,其救治難度及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也處于最前列。可以說,做好重癥的防控和救治,是當前應對感染高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期國家衛健委一再重申,要快速擴容重癥救治資源,守好保健康、防重癥的防線,足以證明做好相關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應該看到,即便目前因感染導致的危重癥情況占比不高,但考慮到感染基數龐大,即便是微小的比例也可能導致不可小視的重癥感染數量出現。因此,在重癥救治資源的籌備上,各方必須拿出爭分奪秒、全力以赴的行動。相關資源保障多一分,重癥救治的希望就大一分。在事關生命的問題上,值得我們盡最大努力。

2022年12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留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在和家園南社區為開設流動發熱診室做準備。圖/新華社

此前,國家衛健委曾明確要求,三級醫院綜合ICU要達到床位總數4%的比例。對于各個專科ICU,要按照綜合ICU的標準來進行擴容改造和建設。再按照床位總數4%的比例改造可轉換ICU床位,需要的時候,可以在24小時內迅速轉換成重癥ICU的資源,保證綜合ICU和可轉換ICU能夠達到醫院床位總數的8%。而這些工作各地務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眼下,距離國家要求的截止日期已經越來越近,相關擴容和改造工作,務必繼續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老齡化程度較高,加上流行毒株的特點不同,重癥治療需求可能更大。這要求相關醫療資源的籌備工作還必須充分結合地方實際,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比如,根據實際情況,以更大力度激勵退休醫務人員返崗,充實醫護隊伍。此外,鑒于各地感染高峰上的時間差,可以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嘗試開展重癥救治資源的跨區域整合、調配。

除了要多措并舉在醫療資源上做加法,也可考慮通過優化診療程序來盡量平抑感染和重癥高峰。張文宏醫生日前就提醒稱,應警惕高齡老人的“沉默性缺氧”,建議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自己購買,或者居委會也可以給80歲以上的老年人派送簡易的指脈氧儀,監測感染的高危人員是否有重癥風險;基層醫院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提供基本的氧療,同時給予小劑量的激素,或俯臥位通氣治療,以減輕高級別醫院收治重癥病人的壓力。當然,這項工作對于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診療銜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力救治重癥患者,竭力挽救每一條生命,是當前形勢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內在要求。但凡有利于實現該目標的做法,都值得嘗試。當把疫情對生命的沖擊降到最低,我們才能真正迎來“春暖花開”。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賈寧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