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三公在兩周之際的選擇

導讀原標題:鄭氏三公在兩周之際的選擇所謂鄭氏三公,就是鄭桓公姬友、鄭武公姬掘突、鄭莊公姬寤生祖孫三人,作為鄭國開基立業的三位國君,他們...

原標題:鄭氏三公在兩周之際的選擇

所謂鄭氏三公,就是鄭桓公姬友、鄭武公姬掘突、鄭莊公姬寤生祖孫三人,作為鄭國開基立業的三位國君,他們為鄭國立足于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周王室來說,鄭氏三公的不同選擇既塑造了東周王室,也加速了周王室的持續衰弱。對鄭國來說,借王室牟利讓自己獲得了豐厚的政治資源,也埋下了衰敗的根基。正所謂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冥冥之中的一切饋贈,都早已被標好了價碼!

周幽王覆滅時,叔父鄭桓公同死,然此前鄭桓公受侄子冷落時,就已將鄭國搬遷至成周王畿東部,這個先見之明不僅讓鄭國免于同宗周鎬京城一起毀滅,反而成了兩王并立時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從周幽王到周平王在位的六十余年內,三代鄭國國君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借助參與王政的機會,加上鄭氏三公的個人才能,鄭國成為第一個異軍突起的諸侯國。

鄭桓公作為周幽王的叔父,本來在王室擁有超然地位,然而周幽王與父親周宣王理念不同,他看重外戚諸侯,不依仗宗室公侯。先后任用申后之父申侯和褒姒之父褒侯,以這兩個老丈人來制衡叔父鄭桓公的權力,后面東漢王朝的朝局也是這么玩的。鄭桓公之子鄭武公娶了申侯的小女兒為夫人,鄭武公即是周幽王的堂弟、又是周幽王和申后的妹夫,這讓鄭國兩父子在鎬京之戰前后國策發生了極大反轉。

周幽王使用外戚取代宗親,在通過外戚的轉換來實現(相權)轉移的手段很高明,但是由于遇到了申侯這個老實人而玩脫了,作為開化不久的姜戎,申侯不能忍受女兒和外孫被周幽王拋棄,直接掀了桌子滅亡了西周。鎬京的勢力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周天子的勢力被周幽王的弟弟莫侯和兒子廢太子分別繼承,持續了20年的兩王并立時代開始。

鄭桓公作為王室宗親,游離在在申侯和褒侯兩撥外戚勢力之外,(他雖然和申侯是親家,但卻死在了鎬京之戰中,不能證明他偏向于任何一方),相較于父親來說鄭武公就明顯支持老丈人申侯、以及即是堂侄又是外甥的周平王了。在這一階段內,鄭國縱橫捭闔四處出擊,先后滅掉了鄶國、東虢國、胡國,從一個小國一躍成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國。

鄭武公死后兒子鄭莊公繼位,武姜和次子共叔段爭奪君位失敗,鄭伯克段于鄢,公叔段逃到衛國共地,為四國伐鄭埋下了伏筆。自鄭武公大肆擴張以來,就引起周平王的警覺,借著鄭國和周圍諸侯的矛盾,周平王開始利用遠支宗室虢公取代鄭國。在鄭莊公的威脅下周平王讓步,雙方交換兒子為人質,周王權力進一步衰弱!

周桓王即位后,開始利用鄭國和中原諸侯的矛盾,鄭齊魯三國伐宋后,周王放棄了裁判身份,糾合陳蔡衛攻鄭,結果一敗涂地,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王室的遮羞布被徹底拔下來。鄭國擊敗王室后聲威大漲,加之有齊魯兩國對鄭國亦步亦趨,鄭莊公一時風光無兩,被后世稱為春秋三小霸之首,為后世奸雄留下了一個學習的榜樣!

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接力,終于將鄭國的國勢推到了巔峰,此時的鄭國雖然看似繁花似錦、烈火烹油,但已經危機四伏,險象環生。首先鄭國是靠周王室的權威擴張的,現在周鄭關系已經徹底破裂;其次周圍宋衛陳蔡敵視鄭國,極大壓縮了鄭國的發展空間;最后鄭國地處中原,缺乏戰略腹地,落后于齊魯兩國盟友是早晚的事。這種種情形,也是鄭國在經過三公之后,國勢急轉直下的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