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根據相關外交官透露,在開幕式上,中國官方取消了歐洲聯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的視頻講話,因為米歇爾計劃在演講中批評俄方“入侵”烏克蘭,并呼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只能說歐盟完全就是自取其辱,歐盟高官跑到中國家門口“砸場子”,中國怎么可能會視而不見,上海進博會就是要通過推動進口,加快中國開放的進程,米歇爾沒有思考如何加強中歐貿易關系,而是大談俄烏沖突,呼吁其他國家“對華脫鉤”,甚至還要施壓中國制裁俄方,這是中國絕對不允許的。
很明顯,這次米歇爾是想要將進博會“政治化”,將貿易政治化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慣用套路,所以米歇爾心甘情愿地扮演美國的“傳聲筒”,就要付出代價;如今歐盟對中國的態度正在向美國靠攏,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也曾發出警告,稱“中國不僅在東亞尋求話語權,還企圖在全球擴張影響力”。
這段時間,中歐關系出現了敏感復雜的一面,因為歐盟不斷地接收到美國“擺脫對華依賴”的信號,導致中歐關系受到沖擊,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競爭與對抗,有越來越多的政客跳出來指責中國,部分歐盟國家反復對中國人權狀況進行無理指責,更有不少政客喊著“與中國脫鉤”等等。
但事實上,中國對于歐洲的重要性,相信歐洲各國都是心知肚明的,中歐互為對方最重要的貿易伙伴、進口來源地和出口市場之一,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就公開表態,稱與中國“脫鉤”是完全錯誤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歐洲深受俄烏沖突的影響,導致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能源危機也無法解決,英法德等國都先后爆發了大規模的罷工以及示威游行,歐洲內部已經是千瘡百孔,而導致發生這一切的“幕后黑手”美國,卻依然還在火上澆油,仍然在不停地軍援烏克蘭,美國已經賺得盆滿缽滿,而歐洲卻成為了“被割的韭菜”,但卻依舊執迷不悟。
而且歐盟也完全無法擺脫所謂的“對華依賴”,據悉在今年前8個月,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雙方貿易額3.75萬億元,占中國外貿的13.7%;今年上半年歐盟對華貿易額是4139億歐元,比去年增長28.3%,歐盟應該看到的是中國給歐洲帶來的積極影響,而不是把中國視作“敵人”。
所以說中歐是互惠互利的,完全不是所謂的競爭關系,美國才是真正“掏空”歐洲的國家,一方面在收割歐洲的人才、資金和先進制造業,為“重振美國制造業”服務;另一方面也是在利用歐洲企圖拖垮俄羅斯,歐盟更應該看清美國的虛假面目,而不是將矛頭對準中國。
不過歐盟內部還是有人保持清醒的,此前歐盟外長博雷利曾表態,中國并不是俄羅斯,因為很多的歐盟成員國都保持著與中國的密切經濟合作,所以把中國看成是和俄羅斯一類的國家是非常錯誤的,如今的中國比之前自信多了,反而是歐洲陷入到了脆弱的經濟問題。
事實已經證明,歐洲是離不開中國市場的,失去了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和穩定的中國市場的優勢,根本無法保證歐洲保持經濟穩定,原本歐洲就是依靠著自己的產品出口來推動經濟發展和貿易發展的,但是隨著歐洲市場飽和,并且無法開辟美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市場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是他們最好的選擇。并且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未來中國市場的購買力只會更大。
因此米歇爾試圖在進博會上發表“擺脫中國依賴”的演講是不合時宜的,把貿易政治化是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害人也害己,也暴露了其刻在骨子里的傲慢,只能說中國官方干得漂亮,任何國家想要詆毀、抹黑中國,都必須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