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判忠奸”。說到這一句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要說誰了吧?沒錯,就是開封包拯。這個人物就是古代社會的中的清廉官員代表,也是一個正面教材。包拯為人剛正不阿,同樣利用自己高超的智慧為當時的社會解決了很多難題。而且在《宋史包拯傳》當中,就出現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01
包拯是瀘州合肥人,在他最早的時候,就以自己的文采考上了進士,后來還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在過了一段時間,包拯則是被朝廷安排到了建昌縣,讓他去擔任知縣。但是因為包拯的父母年齡都不小了,需要人照顧,所以包拯就沒辦法去。一直等到自己的父母都去世以后,把父母的后世全都處理完,自己才接受了朝廷的分配。這個時候包拯就擔任了天長縣的知縣。
02
包拯剛上任的第一天,就有麻煩事出現了。當時有一個百姓前來擊鼓鳴冤。到了堂上,該農民說自己家的耕牛被人把舌頭割掉了。包拯一聽,怎么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于是便和農民一起來到了牛棚,這個時候的牛因為沒有了舌頭不能吃草,所以只能奄奄一息的在這等死。在古代的時候,偷牛的到是大有人在,但是偷牛舌頭的還是第一次見。這頭耕牛是唯一農民家的財產,面對自己牛舌被割,心中十分悲痛。畢竟一家老小都要指著這頭牛生存啊。
03
在包拯認真思量一番之后。便讓農民直接把牛殺了,在把牛肉拿到市場上去售賣。這個時候,小偷肯定回來自首。當時圍觀的百姓聽完都不相信包拯的話。因為他們覺的天底下怎么會出現這樣的傻子?農民眼看快要不行耕牛,索性直接將這頭牛給殺了上街售賣。事情沒過兩天,就有人跑到包拯這里告官,說之前丟牛舌的那個農民在家擅自殺牛,希望包拯能處罰這個農民。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其實當時在古代的農耕文明中有這樣一個條例。耕牛被稱作為非常珍貴的農耕工具。在《禮記》書中就有過這樣的記載。統治者為了能夠保護耕牛資源,更是嚴格規定,只要誰誰敢私自殺耕牛,那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
04
并且很多律法都明確耕牛的重要性,所以耕牛是不允許輕易宰殺的。很顯然,這個報官的人對這一條規定十分清楚。而包拯面對報官的人也暫且不做回復,并直接反問報官的人為什么割人家的牛舌頭還要再去陷害人家?這個報官人直接有點心虛。面對包拯的盤問,最終報官的人一五一十的將事情全盤脫出。原來這個報官的人因為和被割牛舌的那個農民,因為在邊界的土地上弄出一些糾紛。因為太生氣,這個報官人便偷偷將牛的舌頭給割下去。想要通過逼迫農民賣牛來減少損失。然后自己在報官舉報這個農民私自宰殺耕牛。最后還是被包拯識破。并且這個報官的人也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有的人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宋朝的時候是嚴令禁止屠宰耕牛的,那為什么水滸傳中的好漢們,吃牛肉吃的那么歡快呢?其實在宋朝時期,殺牛是禁止,但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并不知道宋朝的事情和律法。就像當初金庸寫射雕英雄傳的時候,也根本不了解宋朝的銀子和銅錢該怎么換算,在鬧出來郭靖第一次請黃蓉吃飯的笑話。
參考文獻《宋史包拯傳》、《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