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縣中優秀老師被“搶挖”背后

導讀原標題:記者調查:縣中優秀老師被“搶挖”背后這兩年,鄧宇身邊又有一批人被“挖走”了。鄧宇是安徽南部一所公辦中學的教師。他說,這些年...

原標題:記者調查:縣中優秀老師被“搶挖”背后

這兩年,鄧宇身邊又有一批人被“挖走”了。

鄧宇是安徽南部一所公辦中學的教師。他說,這些年“跳槽”的多是學科競賽教師、省級名師、學科帶頭人等優秀教師。部分人在獲得省市級獎項后,就被高薪“挖”到浙江、江蘇等地任教。

“他們在外地教書,工資比這里高出一倍多,吸引力太大,很難讓人不動心。”鄧宇感慨地說。

近日,央廣網記者對甘肅、重慶、安徽和山西等中西部省份多名中學教師采訪發現,近幾年,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會向當地的優秀教師拋出“橄欖枝”,尤其是在省市級競賽中獲獎或有其他突出業績的教師,造成優秀教師的大量流失。另外,我國教師流失呈現一種從偏遠、貧困的鄉村向城鎮,城鎮向縣市城區,中西部城市向東部城市,普通學校向重點學校的單向流動態勢。

為禁止搶挖優秀教師,教育部等九部門在2021年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嚴禁發達地區、城區學校到薄弱地區、縣中搶挖優秀校長和教師,對惡意從縣中搶挖人才的學校,停止其各類評優評先資格。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到,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達地區不得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搶挖優秀校長和教師。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央廣網發)

“出走”的優秀教師

“有段時間,我們臨近一個市被挖走了四名學科帶頭人。”鄧宇說,當地學校和教育局會采取一些干預措施,但沒什么用。“他們不經過人事調動手續,會在當地重新建立檔案。”

內蒙古赤峰市某中學高二班主任杜月曾被一所學校“盯”上。她說,當時自己剛工作兩年,其他市的重點中學曾聯系過她,開出的條件很好,但考慮到家庭,她婉拒了邀請。

“教師的流動性很大。”重慶城口縣某小學校長李興明說,根據選崗要求,特崗教師、定向師范生到鄉村學校任教,但一般工作兩三年后,他們就會考到其他學校,還有些老師選擇轉行,前往城市工作。

甘肅宕昌縣某小學教研中心主任陳力說,這些“跳槽”的老師年紀輕,水平高,帶的學生容易出成績。在校表現優秀后,就可能調到更好的學校。“比如在村小表現好的教師可能會調到鎮上,在鎮中心學校表現好的老師也可能謀求到縣城學校任教,再干得好,可能會被借調到教育局等相關機關部門。”

多地中學教師對記者表示,目前,被高薪引進的多是國家級、省級、區市級名師,全國五項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競賽獎項獲得者的指導教師,或者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等優秀教師。

鄧宇表示,從大學畢業到成為學科帶頭人和優秀教學骨干,一般需要15年左右時間。所以被“挖走”老師基本在37歲左右,年富力強。

2022年重慶市兩會期間,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官網發布了一篇市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傾斜支持巫溪縣“優師專項計劃”的建議》。其中提到,近幾年重慶巫溪縣教師外流隊伍中,大多為外籍教師、本土培養的優秀教師。近三年,辭職、考調系統外、調出縣外共175人,其中調出縣外147人(縣外在我縣工作申請調回當地44人;優秀骨干教師考調主城等學校51人)。

記者在“中國知網”搜索“教師流失”等關鍵詞,檢索發現多篇論文對陜西、貴州、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鄉村小學或縣中的教師資源流失做過大量樣本分析和研究。研究指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失主要表現為一種無序和單向的流失。教師資源的流失表現為,從偏遠、貧困的鄉村向城鎮,城鎮向縣市城區,中西部城市向東部城市的單向流失,出現以經濟水平為衡量標準,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差序格局”。

除了高薪挖人外,“在編不在崗”也是教師流失的一種表現形式。記者采訪了重慶、山西、甘肅等省多名老師,他們表示,有些表現優秀的教師會被借調到鄉鎮部門或教委機關,但他們的編制還在學校。

李興明告訴記者,一些鄉鎮小學屬于滿編,但人卻在其他地方上班。“我們學校有29個教師編制,在校工作的教師只有23人。為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開展,學校只能從經費中拿出一筆錢,再去請代課老師。但找人代課給的工資也不高,水平也參差不齊,造成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李興明說。

留不住、引不來

鄧宇記得,去年,一對夫妻被浙江某中學挖走了。“在當地,夫妻二人每年工資加起來有三四十萬,但現在一個人就能掙40多萬,為什么不去?”鄧宇說。

今年,黑龍江某市高中英語教師王云“南下”到深圳任教。她說,自己選擇到深圳工作,是因為家里母親身體不好,就想選擇一個醫療條件較好的城市。“大多數老師都是出于家庭、孩子和個人發展等因素,才選擇‘跳槽’到另一個地方。”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發達地區的學校高薪引進優秀教師,除了高工資外,還可提供其他隱形福利。比如,可申請高額的購房補貼、帶薪休假、享受對應人才檔次的醫療保健、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等。這些優厚的人才引進待遇使“優秀教師”們難有招架之力。

“簡單來說,老師們選擇離開是覺得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李興明說,城里學校師資充足,大家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可以。但在鄉村學校,老師不僅擔任班主任,可能還同時教幾門學科,甚至還要承擔學校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不僅占用老師們的工作時間,還擠占正常休息時間。

陳力表示,現在年輕人更注重工作的價值感,繁瑣忙碌的工作和較低的獲得感、成就感、社會認同感,讓一些年輕的村鎮學校老師在工作2年至3年后,就會選擇轉行或調走。

優秀教師不僅留不住,也難以引進來。“幾乎沒有優秀教師愿意到我們學校。”山西五臺縣某中學校長說,多年來,雖然他們學校老師流失少,但引進優秀教師也很困難,整個學校也沒幾名優秀教師。

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稱,當下縣級教師存在專業人員比例小,整體素質不高,具備高級職稱、碩士和博士學歷的教師整體比例較低,以及在制定區域規劃、組織實施培訓、指導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教學和校本研修等方面專業效能發揮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問題比較突出。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官網2022年發布的《關于傾斜支持巫溪縣“優師專項計劃”的建議》稱,當前,該縣的名優骨干校長、教師數量少且優秀教師招聘引進難。2018年至2020年,巫溪縣招錄的497名教師中,僅4名教師來自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其余均來自普通本科院校,特別是高中地理、物理,以及義務教育的藝體、生物、地理等緊缺學科人才招錄幾近為零,造成結構性缺編。直至2021年春,巫溪縣通過人才引進和考核招聘,招錄17名往屆研究生進入教育系統,來自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少,且90%為非師范專業。同時,受限于該縣尚無切實可行的優秀教師引進配套方法,特別是工資待遇、專技崗位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無激勵機制,加之“縣管校聘”未落地落實,引進優秀教師仍是巫溪縣教育發展的難點、痛點之一。

在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善槐看來,從偏遠、貧困的鄉村到城鎮,城鎮向市縣城區,普通學校到重點學校,這是普世價值觀中教師事業上升、人生成功的體現。“但這樣的流動顯然與優質均衡的發展理念相違背。”

“失血”的縣中

縣中流失的不僅是優秀教師,還有大量生源。多名教師對記者表示,在教師流失呈現“欠發達地區到發達地區,普通學校流向重點學校”的趨勢下,學生流動也是如此。

“去年,我們學校一共有112名學生,今年有90多名。相對周邊一些小學還算穩定,有些學校以前有二三百人,現在就剩幾十名學生了。”陳力告訴記者,村小的學生數量呈逐年減少的態勢。

山西省某縣中學教師康華告訴記者,從數量上看,近幾年學生數量有一定減少,但不明顯。在當地,家庭條件好、學習成績好的家庭選擇把孩子送到市里或周邊城市就讀,所屬鄉鎮的學生也會到縣城學校就讀,所以數量上變化不大,從學生質量上來看,“尖子生”數量會少一些。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我國有縣域高中7243所,占全國普通高中學校總數的“半壁江山”,縣中學生占到普高學生總數的近六成。但近年來縣中的升學率整體大幅下滑,一些省份考取重點高校的學生集中在少數幾所“超級中學”,有的縣中已連續多年無緣清華、北大,有的甚至“高考最高分僅超一本線10分”。

2023年5月,《當代教育科學》刊發的《縣域普通高中教師流失及其治理——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分析》文章提到,寧夏經濟比較發達的某縣自2000年以來,共有高中骨干教師169名流向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省市和銀川市一中、二中、九中、六盤山高級中學及部分私立高級中學,流失教師占全縣中學教師總數的15%。優質師資流失問題對日漸式微的縣域高中產生的消極影響難以估量,對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產生了極大挑戰,導致縣中發展長期處于“失血”狀態,嚴重損壞縣域教育發展生態。

2021年,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晁桂明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教師隊伍不穩定、優質生源流失問題,是近年來縣中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這次“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特別關注的問題,特別部署了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的工作。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9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堅決杜絕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防止縣中生源過度流失。2022年兩會期間,“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縣中的發展問題受到關注。

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各省份也公布了多項舉措來“穩住生源”,嚴禁違規爭搶生源、“掐尖”招生、跨區域招生、超計劃招生和提前招生。

教育均衡發展是關鍵

據媒體報道,從2012年到2019年,我國中西部省份共招聘了51萬名特崗教師。這些特崗教師的流入,對鄉村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特崗教師流失嚴重,在黑龍江一所學校中,25名特崗教師,只留下13名,走了一半。在內蒙古赤峰市,曾有縣中一年內被挖走7名學科組長和班主任,還有一所縣中的化學老師被全部挖走。

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規定教育行政部門不得擠占縣中教職工編制或長期借用縣中教師,嚴禁公辦學校教師在民辦學校任教。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程序辦理教師流動手續,嚴禁發達地區、城區學校到薄弱地區、縣中搶挖優秀校長和教師,對未經組織人事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同意,惡意從縣中學校搶挖人才的,停止學校各類評優評先資格。

2022年1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明確“嚴禁發達地區、城區學校到薄弱地區、縣中搶挖優秀校長和教師”。

劉善槐表示,區域均衡是教育服務體系優質均衡的一個重要維度,而師資是實現區域均衡發展的核心要素。如果做到教師優質均衡,那教育均衡就很容易實現了。他表示,優秀教師的培養與成長需要一定周期,這是一個緩慢過程,發達地區在各方面條件都領先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如何補給教育薄弱的地區,而并非搶挖優秀師資。

為了解決教師不良流動、向城區單向流動等問題,《中國教師報》在2017年報道了陜西省漢陰縣教師雙向流動成功管理模式。2015年至2017年,漢陰縣內有536名教師公開合理流動,388名教師交流輪崗,在流動的教師中選拔了23名校長,并培養出省級教學能手、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市縣教學能手各29名、9名和77名;此外,216名符合出山進城條件的教師自愿選擇繼續在農村學校任教。

劉善槐建議,欠發達地區要增強“造血”能力,提升自身教育質量也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他表示,合理配置教師編制是保證義務教育師資充足供給的關鍵;科學制定“公平補償+差序激勵”的綜合待遇標準也至關重要。應逐步構建適宜梯度的教師發展機制,營造積極向上的微觀環境,創設適宜的教師發展平臺,構建梯度化的評價方式和晉升制度,營造尊師重教風氣,增強教師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文中鄧宇、杜月、李興明、陳力、王云、康華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