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胎后,越來越討厭老大”,寶媽吐露心聲,引發許多媽媽共鳴

導讀原標題:“生二胎后,越來越討厭老大”,寶媽吐露心聲,引發許多媽媽共鳴“生二胎后,越來越討厭老大”,寶媽吐露心聲,引發許多媽媽共鳴進...

原標題:“生二胎后,越來越討厭老大”,寶媽吐露心聲,引發許多媽媽共鳴

“生二胎后,越來越討厭老大”,寶媽吐露心聲,引發許多媽媽共鳴進度條12:3900:00/12:39

我有個女兒,叫布妞。

布妞班上來了一位新同學,才2歲半,戴著尿不濕,話都說不明白。

每次媽媽去接她,嬰兒車里還推著個老二。

看得出來,媽媽也是無奈,一人難以帶兩個娃,這才著急把老大送幼兒園。

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這位新同學,她媽媽正在買東西。

她趁媽媽不注意,伸手就往妹妹胳膊上狠狠地掐去,妹妹頓時哇哇大哭。

媽媽回頭一看,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她抓住大女兒的手,用力朝手心拍去:“她跟你有什么仇,你總是要打她?啊?!”

孩子一聽,伸出另一只手,朝妹妹又是狠狠地一掐。

掐完,她還瞪著媽媽,一副深仇大恨的樣子。

媽媽氣得都快原地炸裂了,推著嬰兒車頭也不回就往前走,嘴里說著氣話:“你真是太討厭了,你就在外面待著吧,不要回來了!”

“生二寶后,越來越討厭老大”,曾有寶媽吐露心聲,引發許多媽媽共鳴。

如今,我又看到一位被兩個娃折騰得束手無策的媽媽。

為什么二胎出生后,老大似乎就不那么可愛了,甚至,有些惹人厭了?

《正面管教》一書指出: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這就導致,孩子經常會形成錯誤的觀念,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

①被趕下“皇位”不滿

我們常調侃說:“你家有皇位要繼承嗎?”

對于老大來說,父母的寵愛,還真就是他的“皇位”。

你想啊,老大剛生出來,全家的目光都在他身上,他一舉一動都能牽動父母的心。

毫不夸張的說,他就算放個屁,父母都覺得是香的。

但二胎出生后,家里的氛圍,就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大寶看到的是,爸爸媽媽對著小嬰兒又逗又笑。

小嬰兒一哭,爸爸媽媽馬上圍過去,緊張得不得了。

小嬰兒尿濕了,媽媽溫柔地給他換尿布。

小嬰兒困了,媽媽馬上放下手中的活哄他睡。

這有什么,小嬰兒會的,我也會啊。

媽媽你聽,我剛學會了一首歌;媽媽,我也要上廁所;媽媽,我也困了。

但大寶聽到的回答,可能是:哦,好的,你唱得不錯;這么大人了,上廁所還要叫我嗎?困了就去睡啊,還在這墨跡什么?

大寶不會把這解釋為:“我比小嬰兒大,能力更強,所以媽媽要多照顧他。”

相反,他會認為:“都是這個可惡的家伙,因為他,所以爸爸媽媽沒那么愛我了。”

這種被忽視的不滿和失落,會讓大寶覺得,自己被趕下了“皇位”。

他也就會做出一系列讓父母不解的事,比如行為倒退,尿褲子、要奶瓶、粘人等等。

②尋求關注

當二胎出生后,即便老大可能也只有2、3歲,但父母不自覺就會有一個想法:老大應該要懂事了。

這是因為,當我們把“哥哥”、“姐姐”這樣的標簽貼在老大身上時,下意識也將“責任”、“懂事”、“謙讓”等一系列的標簽,貼在了老大身上。

再加上有老二做對比,更加覺得老大年齡大,應該要明事理。

有了這些心理暗示,我們常常就忘了,老大其實也還只是個孩子,是個只有幾歲、急需被理解和包容的孩子。

孩子對父母的態度非常敏感,當他發現,父母對自己忽視、要求多,卻對弟弟妹妹包容更多時,他內心就會失衡。

為了“奪回”父母的關注,他就會表現出無理取鬧、情緒化、淘氣的一面。

畢竟,責罵也是關注啊,總比一直被忽視好。

③發泄情緒

二胎家庭的父母,常會發現,我們越希望老大“懂事”,他反而表現得越不讓人省心。

帶一下弟弟吧,媽媽要做飯。

不帶。

你怎么又把妹妹弄哭了,好好玩啊。

是她先惹我的。

弟弟妹妹那么小,懂什么,你做哥哥的要讓著他們啊。

憑什么要我讓,不公平!

老大在感受不公平的同時,他把怨恨和憤怒,也轉移到了老二身上。

這就導致,我們越希望兩個孩子能友好相處,他們越經常鬧矛盾。

而且,老大還常趁父母不注意,就打老二。

老二又表現得乖巧、愛撒嬌、嘴甜,有這樣一個對比,再看看老大,瞬間覺得他就是個自私、無情、討厭的家伙。

很多媽媽說,我已經盡量多關注老大了,買什么、用什么都不會少他的。

平時除了必要時和二寶在一起,其余時間都是陪老大了,他怎么還是會打老二,還會覺得我偏心呢?

這可能是,媽媽在處理兩個孩子紛爭時,沒有做到讓他們滿意。

《正面管教》一書指出,面對手足矛盾,父母盡量讓孩子們的“處境相同”。

怎么個“處境相同”法?

①把兩個孩子都分開

如果一個2歲多的孩子,打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你會怎么做?斥責老大對不對?

這孩子真是欠揍,連小嬰兒也打。

但是簡·尼爾森卻舉了一個例子:

媽媽看到2歲多的姐姐打8個月大的妹妹后,她把妹妹抱到嬰兒床,說:“當你準備好不再打架時,我們就抱你出來。”

然后媽媽又把姐姐帶到她的房間,并且告訴她:“當你也準備好不再打架時,就出來告訴我,我們一起去抱寶寶。”

這媽媽很搞笑對不對?

8個月大的嬰兒懂什么,她哪懂打不打架? 再說是姐姐打她,她又沒動手。

但媽媽的高明之處就在,讓兩個孩子的處境相同,不介入她們的紛爭。

因為一旦你急于當裁判,判定誰對誰錯,那不管判誰錯,那個孩子都會覺得委屈、不公平,認為你偏心,袒護另一方。

并且,為了獲得你的“公平裁決”,他們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無辜,錯的是另一方。

而且,一旦站在你認為“被欺負”的一方(往往是老二),指責惹禍的一方(往往是老大),你就是在訓練孩子們的“受害者”心理和“加害者”心理。

那“受害者”(老二)就會找到一個讓媽媽站在自己這邊的好辦法——招惹老大,讓他來“欺負”自己。

而“加害者”(老大)就會從你們的反饋中得到這樣一個信息——我總是打人、惹禍,我是個壞孩子。

所以,當孩子們發生沖突時,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你的姿態——讓兩個孩子處境相同。

這樣,你就避免了評判和指責。

②給同樣的選擇

當孩子們發生沖突時,媽媽不要直接給意見,而可以給他們同樣的選擇:

比如搶玩具,你可以拿走這個玩具,然后說:“你們是想玩別的,還是一起商量怎么輪流玩?”

孩子打架,你先分開他們,然后給選擇:“你么是想各自回房,直到準備好不打了再出來,還是想都坐在我腿上,讓我抱一抱?”

給孩子同樣的選擇,他們漸漸就會明白,你不會偏心任何一方。

這樣,他們也就不會為了得到你的袒護而打架了。

③建議先安慰大的

啥?大的先動手還要先安慰他?可把他能的。

但其實是,一個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對另一個人動手。

他之所以表現出攻擊性,一定是他內心因為某種原因受到了挫折。

可能是覺得你偏心;可能是覺得老二分走了你對他的愛;可能是相信你更愛小的。

如果孩子的情緒一直不被看見,并且得不到排解,那他就會在錯誤的觀念里越陷越深。

我們可以共情他的情緒:看到媽媽一直在照顧弟弟妹妹,你感覺自己被冷落了,有些生氣是嗎?

告訴他你的愛和理解:在你這么小的時候,媽媽也是這樣照顧你的,媽媽愛你,讓我抱抱你好嗎?

給孩子選擇:媽媽安慰完你后,得去安慰弟弟妹妹了,你愿意和我一起去,還是等你感覺好點的時候再來幫我?

當孩子能被理解和接納,而不是懲罰和蔑視時,你知道,這對他有多重要嗎?

作者 | 布谷媽媽, 來源:布谷媽媽(ID:yugu005)

主播 | 文靜,優雅女神經,公眾號:每晚一首循環歌。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十點讀書 7月見面禮

30元大額無門檻券免費送!

(限特定專區使用)

《四大名著 青少年版》券后只要19.9元!

故宮X十點讀書聯名養生枕,券后99元!

還有《毛姆經典作品集》、京潤珍珠面膜...

各種好書好物等你來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