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爆發致命示威,誰“政變”了誰?拉美左翼盟友站隊

導讀 【文/觀察者網 徐蕾 編輯/徐乾昂】在如今集體“左轉”的拉美,有一個國家在過去一周內經歷了戲劇性的政治動蕩:在一天之內,左翼總統被罷...

【文/觀察者網 徐蕾 編輯/徐乾昂】在如今集體“左轉”的拉美,有一個國家在過去一周內經歷了戲劇性的政治動蕩:在一天之內,左翼總統被罷免、被捕,副總統上臺;一周內,抗議致15死,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這位被捕的前總統,正是拉美第一位在民眾對新冠疫情凸顯的不平等感到憤怒的背景下,被選出的左翼領導人——秘魯的佩德羅·卡斯蒂略(Pedro Castillo)。

7日,卡斯蒂略被捕 澎湃影像

所以秘魯近期到底發生了什么?12月7日,卡斯蒂略在國會計劃投票彈劾他的幾小時前,宣布解散國會,成立緊急政府。但最后,國會對其進行罷免并將其逮捕,副總統迪娜·博盧阿特(Dina Boluarte)宣誓就職頂替,以此結束卡斯蒂略這場在西方媒體看來是“自我政變(self-coup)”式的“奪權”。

但另一方面,前總統的支持者們以及一些獨立媒體則認為,卡斯蒂略被國會罷免并逮捕,是該國右翼政府機構以及反對者們對這位民眾選舉出來的總統的“政變”,背后是秘魯國會的右翼勢力,甚至有美國的身影。

在這場“雙重政變”下,到底誰“政變”了誰?

此事發生后,先是4個拉美左翼政府(阿根廷、玻利維亞、墨西哥、哥倫比亞)站隊支持卡斯蒂略,隨后又是10個左翼盟友“聯手”發聲明聲援卡斯蒂略……在這場風波下,秘魯再次站在拉美“左轉”的聚光燈下:受貧困、不平等和腐敗困擾的國家,普遍對政治精英喪失信任的民眾選出的左翼總統,上臺后面臨分裂的右翼國會,政治博弈導致的不穩定政府難以兌現改變社會困局的承諾,反而落入對“政變”的相互詰難。

卡斯蒂略被捕后,秘魯發生抗議 澎湃影像

25個月,5位總統

綜合《紐約時報》、彭博社、獨立新聞網站Multipolarista等媒體,現年53歲的卡斯蒂略出生在秘魯貧窮的農村地區,父母都是不識字的農民。卡斯蒂略成為一名教師后,仍然需要靠務農來貼補家用。他后來作為一名工會活動家,幫助組織了一場要求提高教師工資的罷工。

2021年6月,卡斯蒂略喊著“富裕國家不再有窮人”的競選口號,被選為秘魯總統。他承諾改善國家經濟,減少長期存在的不平等。他是拉美第一位在民眾對新冠疫情凸顯的不平等感到憤怒的背景下,被選出的左翼領導人。隨后是智利的博里奇,洪都拉斯的希奧瑪拉·卡斯特羅,哥倫比亞的古斯塔沃·佩特羅,巴西的盧拉。

2021年7月28日,卡斯蒂略宣誓就職。 澎湃影像

卡斯蒂略從競選開始就試圖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與該國腐敗歷史一刀兩斷的人,但上臺后他很快就卷入了丑聞,反對者指責他腐敗、未能兌現許多承諾。

《紐約時報》統計,卡斯蒂略在位期間換了五次不同的內閣,輪換了80多名部長,其中一些人缺乏相關技能或經驗,面臨著與腐敗、家庭暴力和謀殺有關的調查。卡斯蒂略本人此前面臨六項刑事調查,其中包括被指控領導一個犯罪組織從政府合同中獲利、多次妨礙司法公正。但他否認了這些指控。秘魯國會此前曾兩次試圖彈劾卡斯蒂略,而在12月7日,國會正計劃當天下午進行第三次彈劾投票。

于是,秘魯政治史上戲劇性的一天就開始了。

卡斯蒂略7日早些時候宣布暫時解散國會,并“建立一個特殊緊急政府”,并在9個月內制定新憲法。但他沒有成功,幾個小時內,他的部長們集體辭職,更重要的是,該國武裝部隊和國家警察拒絕支持他。隨后他被國會以101票贊成、6票反對的結果罷免,并因叛亂和陰謀罪被捕。

很快,7日晚些時候,副總統博盧阿特宣誓就職,并稱前任的行為是“政變”。

在五年經歷了六位總統和兩屆國會的秘魯,博盧阿特成為首位女總統,但也是這個國家在25個月內(2020年11月-2022年12月)迎來的第5位總統。

自2018年3月至今,近5年時間,秘魯經歷6位總統;其中,2020年11月至今,已經換了5位 圖源:維基百科

今年60歲的博盧阿特來自秘魯中南部Apurímac山區的一個偏遠社區,家中有14個孩子,她是家中最小的。她后來在秘魯首都利馬學習法律,作為一名律師和公務員,她在秘魯出生、死亡和婚姻公共登記處工作了15年。

她本來與卡斯蒂略來自同一個政黨“自由秘魯民族政黨”(Free Peru party),今年1月,她與該黨激進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塞隆(Vladimir Cerrón)決裂后被逐出該黨。如今,卡斯蒂略的支持者們認為博盧阿特與右翼聯盟,對前任發動“政變”,得以上臺。

此前,她作為副總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被卷入卡斯蒂略政府的貪污丑聞漩渦,且在近幾個月來,她越來越疏遠卡斯蒂略。

上周宣誓就職后,博盧阿特呼吁各派之間實現“政治休戰”,給予“拯救國家”的空間和時間。但是,她接手的是一個被貧困、不平等、政治腐敗等一系列問題纏繞多年的國家,且不說她能否“拯救”秘魯,眼下最最棘手的,是秘魯街頭憤怒的卡斯蒂略支持者,認為她不是“被選舉出來的總統”,要求立刻舉行大選。

博盧阿特 澎湃影像

誰“政變”了誰?

目前,秘魯進入了一個“雙重政變”的怪圈:現任總統博盧阿特及卡斯蒂略的反對者,指控前總統解散國會的做法是“政變”,因為他想借此來通過法令統治國家,并改革該國的憲法法院和司法機構。

但卡斯蒂略的支持者則指責將其罷免的行為,是一場“政變”。卡斯蒂略本人12日在推特發布了一封手寫信,稱博盧阿特去年的競選承諾是一場“骯臟的游戲”,并嘲笑她是“篡位者”。卡斯蒂略還表示,盡管他被合法剝奪了權力,但他不會辭去總統職務。

在社交媒體上,一段抗議者對話秘魯媒體ATV的視頻被廣泛傳播。在與出生富裕精英家庭的主播朱莉安娜(Juliana Oxenford)連線時,街頭憤怒的農民抗議者說出了支持卡斯蒂略的理由:“我的一生,都被那些外國人統治并歧視著。但是今天,我們被一個農民、教師統治,這讓他們那些外國人痛苦。他(卡斯蒂略)是和我們一樣的農民,他知道怎么吃煮土豆,他知道怎么吃低下的食物。”

主持人試圖圓話:“我理解那些在這個國家承受最多的人的要求,你也是其中之一對嗎,我很抱歉。”

抗議者憤怒地打斷:“誰承受損害了?那些承受損害最多的,那些無法忍受(卡斯蒂略執政)的是右翼,是國會成員,不是我們。”

視頻截圖

此外,美國獨立調查記者本·諾頓(Ben Norton)采訪的一名要求釋放卡斯蒂略的活動人士稱,這場罷免“政變”背后是策劃已久的陰謀,他認為,在卡斯蒂略上臺的第一天開始,右翼和秘魯媒體、西方主流媒體就試圖將他拉下臺。

此外,諾頓專門提到,一些主流媒體和美國駐秘魯使館將卡斯蒂略的下臺描述為“自我政變”,但在他看來,這恰恰是針對卡斯蒂略的“政變”。諾頓在自己的推特上直接將這稱為是“美國支持的政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秘魯國會罷免卡斯蒂略后,美國駐秘魯大使麗莎·肯納(Lisa Kenna)接受采訪,對卡斯蒂略試圖解散國會的回應是“秘魯民主的勝利”。獨立媒體Mutipolarista在14日還獨家爆料稱,曾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工作9年的大使肯納在卡斯蒂略被罷免前一天(6日)見了秘魯國防部長,并放出照片:

據路透社,目前承認博盧阿特新政府的美洲國家有烏拉圭、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加拿大、美國等。

美國駐秘魯使館推特截圖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拉美政治專家愛德華多·加馬拉向《對話》(The Conversation)解釋秘魯政治危機時表示,秘魯實行的是混合體制,議會和總統分權,可以相互對抗。所以從憲法上講,總統可以解散國會并要求重新選舉,與此同時,國會可以彈劾和罷免總統,但其中存在模糊之處。這種體系本意在于,如果政府出現危機,并不一定意味著國家也會出現危機。總理可以辭去政府首腦的職務,但總統可以為了穩定而留任。

但實際上,這也助長了不穩定,國會可以迫使總統下臺。秘魯在過去五年里已經換了六位總統,2020年時任總統比茲卡拉(Martín Vizcarra)就是在彈劾中被免職。相反,秘魯過去也有總統解散國會進行“自我政變”(self coup)的例子。最著名的是1992年,時任秘魯總統藤森(Fujimori)成功解散了反對派領導的國會,并通過法令統治,直到他選出一個新的、有利的國會。與卡斯蒂略不同,藤森這么做時支持率非常高,超過80%,而根據上個月公布的一項民意調查,66%的秘魯人不看好卡斯蒂略的表現。至關重要的是,藤森當時得到了軍方領導層的支持,而軍方和警方這次立即拒絕了卡斯蒂略。

秘魯進入緊急狀態,拉美盟友“站隊

作為一名教師和農民,卡斯蒂略去年吸引了農村和礦區的大量選票。自上周他被罷免以來,秘魯內陸城市和首都利馬舉行了數百至數千人的抗議活動,有時演變為暴力活動。截止目前,抗議活動持續至今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

卡斯蒂略的支持者認為,博盧阿特不是民選總統。示威者走上街頭,要求秘魯舉行新的選舉,一些人還呼吁關閉國會,釋放卡斯蒂略。

抗議者封鎖了首都南部的泛美高速公路,點燃輪胎,以及旅游中心庫斯科的機場,迫使航班取消。他們還試圖進入利馬市中心的國會大樓。

在阿普里馬克(Apurimac),當局在抗議者襲擊后下令關閉機場,秘魯主要沿海公路伊卡和阿雷基帕的部分路段周一(12日)被封鎖。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2日,秘魯利馬,秘魯前總統佩德羅·卡斯蒂略下臺后,防爆警察在抗議活動中拆除路障。此次示威以要求關閉國會并舉行民主選舉,不承認迪娜·博盧阿特為新任總統 @IC Photo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3日,秘魯伊卡,示威者封鎖了通往利馬的高速公路,要求提前選舉并釋放前總統卡斯蒂略 @IC Photo

世界第二大銅生產商的一些民間和土著團體也宣布從12日開始在阿普里馬克舉行罷工。LATAM航空公司(LTM.SN)表示,在有報道稱抗議者占領當地機場一條跑道后,該公司已經取消了往返阿雷基帕市的航班。

示威者封鎖機場跑道 圖自法國24臺新聞網視頻

12日,道路被抗議封堵的地區 圖源:路透社

12月12日,卡斯蒂略的國際盟友發表的聯合公報加劇了緊張局勢。阿根廷、玻利維亞、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左翼政府當天發表聯合聲明,呼吁保護卡斯蒂略的人權和司法權利,并仍稱卡斯蒂略為秘魯總統,“對最近導致卡斯蒂略總統被免職和拘留的事件深表關切”。秘魯現任政府外交部則拒絕接受這些鄰國的立場,說秘魯的權力交接遵循憲法秩序,卡斯蒂略解散國會的決定相當于“政變”。

阿根廷、玻利維亞、墨西哥和哥倫比亞聯合聲明截圖

14日,又一批左翼國家在哈瓦那舉行的會議中表示支持卡斯蒂略。包括古巴、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和較小的加勒比島國在內的10個成員國在晚間發表的一份關于國際事件的較長聲明中說:“我們拒絕右翼勢力反對憲法總統佩德羅·卡斯蒂略所建立的政治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全部拉美左翼領導人都表達了對卡斯蒂略的支持。譬如智利總統博里奇以及巴西總統盧拉均已承認博盧阿特為秘魯總統。

12月14日,秘魯國防部長奧塔羅拉宣布全國進入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以應對全國多地出現的暴力抗議活動。他說,緊急狀態期間,秘魯警察將在軍隊的支援下維護國內秩序。

博盧阿特則在當天呼吁示威者保持冷靜,并表示考慮將大選日期提前至2023年12月。此前12日,博盧阿特以“困難時期”為理由,表示她提議將下屆大選提前到2024年4月,此前計劃在2026年舉行。

秘魯街頭抗議者 澎湃影像

“拉美左翼面對的現實,遠比1999年更糟糕”

秘魯這一周內戲劇性的政壇變化,正是這個國家多年來政治、社會困局的縮影。

歷屆政府與議員群體之間的反復沖突,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失去控制,如普遍的饑餓、不平等、各級政府的系統性腐敗、疫情下的大量死亡……

綜合《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在秘魯有一半人不再“支持民主”——這是拉丁美洲第三低的水平,僅次于洪都拉斯和海地。

秘魯3300萬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貧困中。聯合國去年11月警告稱,秘魯是南美糧食不安全率最高的國家,半數人口無法定期獲得足夠的營養。疫情和俄烏沖突導致基本商品和化肥等其他必需品價格大幅上漲,引發了廣泛的抗議活動。礦業是秘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20年里一直是該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但它也是一個主要的污染源,并加劇了氣候變化。

同時,按人均計算,秘魯現在是世界上新冠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每100萬居民就有5484人死于該病。

愛德華多·加馬拉認為,盡管新總統已經呼吁政治休戰并建立一個代表所有黨派的政府。但是,由于她缺乏授權,是否會被允許有效地執政是一個問題。根據秘魯憲法程序,博盧阿特是一位合法的總統;但從選舉的意義上來說,她沒有合法性。也許她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立即呼吁舉行大選,但考慮到秘魯政治兩極分化的程度,這也可能是一種風險。

他表示,秘魯人想要一個真正能治理國家的政府。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該國目前的狀況——經濟和政治不穩定,加上兩極分化和日益增長的仇外心理——可能會導致極右翼政黨的出現。

某種意義上,深陷政治與社會危機的秘魯,反映了整個拉美的類似模式,受貧困、不平等和腐敗困擾的國家正經受民粹主義崛起和對政治精英普遍不信任的考驗。

就在過去的一周內,阿根廷左翼副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德基什內爾(Cristina Fernandez de Kirchner)被判犯有欺詐罪,判處六年監禁,終身禁止擔任政治職務,不過她在任職期間享有豁免權。

在墨西哥,左翼總統洛佩斯·奧夫拉多爾(Andres Manuel Lopez Obrador)試圖通過一項縮減國家選舉監管機構的法案,但該法案注定會在法庭上受到挑戰。

在巴西,左翼勞工黨候選人盧拉獲得法院批準被確認為巴西下一任總統之后,博索納羅的支持者12日沖擊了位于首都巴西利亞的聯邦警察總部,并與警方發生沖突……

左翼雖然贏得總統寶座,但大多失去議會控制權,政壇格局呈現“朝小野大”局面。正如三大洲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桑托斯以及阿根廷經濟學家塞爾納達斯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表示,雖然拉丁美洲的左派正在崛起,但這并不意味著勝利唾手可得。今天當選的進步政府所面臨的經濟和政治現實,遠比1999年第一波人民政權崛起時要更糟糕。擺在這些政府面前的任務令人敬畏。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