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原標題:論語七則:受用一生的處世智慧《論語》常讀常新,今日我們從處世智慧角度,輯取語錄7則,與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朋友共勉。1、人不知...
《論語》常讀常新,今日我們從處世智慧角度,輯取語錄7則,與處于不同人生階段的朋友共勉。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他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
不惱怒還不夠,怎么辦呢?
方法一,別管他,把自己做好,順勢而為。
方法二,試圖去了解他人,自然也就能被他人了解。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什么時候能隨心所欲呢?其實不必等到七十歲,確立價值觀、不受外界干擾、盡人力聽天命、別人愛怎么說怎么說,人的精神世界依次達到這幾種狀態,就可提前“隨心所欲”了。
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區別在于是用精神信仰來凝聚人心,還是用利益關系來凝聚人心。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既能發表不同意見,又能保持群體的和諧,小人看起來同意所有人的意見,其實內心有自己的算盤。在人群中,結黨營私,一定會引發怨恨,對人、對己危害都大。
5、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聰明的人喜歡水,高尚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高尚的人沉靜。聰明的人享受生活,高尚的人延年益壽。
6、以德報怨,不如以直(值)報怨,以德報德:
用“等值”的東西回報怨恨,用“超值”的東西來回報德行。在面對傷害時,人一定要有原則,否則,一來,傷害會變本加厲,二來混淆是非,德行得不到彰顯。
7、鄉愿,德之賊也。
總是順著人家的意思說話,不講是非曲直,只求與人平安無事的人,才是破壞道德的人。
一個地方若破壞了道德環境,就不會出現良行了,“鄉愿”危害確實大。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