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瞄準地方區域經濟,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扎根農業辦教育,服務地方培育新農人。自2017年創建智慧農業專業學院5年來,學校持續創新探索,通過技能教學提升、校企深度融合、產學研交流平臺搭建等,一躍成為江蘇省職業教育領域內耀眼的涉農職業教育之星。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作為江蘇省唯一入選中等職業學校,被農業農村部和教育部聯合推介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學校的智慧農業專業(產業)學院是南京市中職學校唯一涉農的專業學院,也是南京市教育局立項建設的重點專業學院。
創新實踐
技能教學提升 , 助力區域培養新農人
六合中專始終以技能大賽為抓手,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教師教學技能提升;積極參與國家級重大重點職業教育課題,提升教師教學研能力;引進農機維修工匠大師,在服務區域經濟實踐中鍛煉師生隊伍技能……近兩年,南京六合中專持續發力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教學提升,為區域經濟新農人培養和職業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秉承“大賽就是生產力,以技能大賽為抓手,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宗旨,智慧農業專業學院積極組織技能隊。師生們在參加省市職業技能大賽中展現出專注執著的工匠精神。上月,隨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公布2022年立項研究的重大、重點職業教育課題,學校智農學院執行院長咼克鵬參與的一項課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縣級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政策與實踐研究》名列其中,成為立項建設的“重大”研究課題。
△智慧農業專業學院開展實習企業巡視現場
六合區是南京市的“米袋子”基地,因此,市場需要更多現代化農機維修技術技能人才。為此,學校引進農機維修工匠大師李華銀,組建農機維修惠農服務團隊,發揮技術優勢,開展農機維修走訪服務計劃。李華銀老師團隊還應邀走進長蘆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和南京駿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展培訓高素質農民志愿服務,舉辦農業機械維修保養專題培訓。在工匠大師指導下,師生增強了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實踐能力,南京市六合區當地的農民們也提升了對智慧農業機械的認知。
校企深度融合,拓寬多元育人新途徑
近年來,六合中專與省、市、區內知名農業類企業積極探索校企深度融合方式,拓寬多元育人新途徑。學校與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了“校企合作協議書”,雙方就學生實習、就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教學資源利用、科研資源共享、學校社會服務、校企人員互聘、生產實訓基地共建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據統計,目前和南京六合中專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書的校外企業基地多達17家。
2020年12月10日,六合中專智慧農學院首批40名實習生全部赴六合區內農業企業頂崗實習,這意味著學校涉農職業教育向服務區域現代農業企業、服務“三農”、服務鄉村振興又邁出堅實一步。此后,每年學校智慧農業專業學院80名在校生深入南京市、六合區16家校外企業實訓基地頂崗實習。校企合作融合、學生頂崗實習成為學校智慧農業學院的專業實踐“必修課”和美好的集體記憶。
△學校智慧農業實訓體驗中心的參觀者們
六合中專智慧農業學院的專業老師和管理者們還深入企業實地走訪,了解農業企業生產需求,及時處理學生在實習中的問題,增強和校企溝通,為智慧農業專業學院專業建設、學生管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022年3月,江蘇省發改委公布確定的170家企業為江蘇省第四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并納入江蘇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庫。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校企合作企業“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名列其中,成為現代農業領域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也是南京市唯一入選的現代農業企業。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能夠成為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是學校堅持走校企合作之路、以服務為宗旨、校企共育人才結出的碩果。天緯農業致力于通過互聯網+農業打造科技型現代農業,目前自主研發的《天緯農業糧食生產智能管理系統》已應用于天緯4000畝綠色種植基地。2019年江蘇省農村創業創新大賽中,該項目榮獲一等獎并入圍全國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六合中專校積極參與天緯農業數字農業建設,通過在公司優質水稻田旁設置遠程觀測設備,直接連通學校智慧教室,實現教室與稻田的無縫對接,為校企合作架設信息化直通橋梁。學校將天緯農業基于稻麥生產全產業鏈融合服務示范基地作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也為專業教師企業實踐提供了全方位服務。企業將基地作為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基地,以產為方向,學為基礎,研為紐帶,三者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了校企生三方共贏。
除了校外實訓基地,校企雙方還積極共建校內實訓中心。近年來,學校智慧農業實訓體驗中心,包括菜菜植物工廠、迷你生態桌、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實訓基地、校園微耕電商網絡平臺實訓基地建設等成為進校來賓的必經“打卡點”。 從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智慧農業專業學院設施農業實訓中心已在校企合作培訓、學生實訓工作、社團課程組織及日常管理維護工作等方面實現了常態化、規范化使用。今年9月28日,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智慧農業專業學院和江蘇中馨遠新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學校設施農業實訓中心協同組織無土栽培種植培訓,無土栽培種植專家何招軍老師擔任培訓老師。10月,設施農業實訓中心成功種植出了新品種——“拇指黃瓜”、水培紅楓生菜、烏塌菜、結球甘藍等。
△無土栽培種植培訓的師生們
創新平臺
產學研平臺搭建,樹立涉農職教新典范
“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穩;農民安,天下安”。農業乃國之根本,智慧農業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扎根農業辦教育,服務地方育人才的六合中專在提升技能教學和深化校企融合同時,積極履職盡責、擔當使命,搭建產學研平臺,樹立涉農專業職業教育的新典范。
2020年12月19日,由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倡議承辦的智慧農業產學研職教創新聯盟第一屆理事會會議成功舉行。會上通過了《聯盟第一屆理事會建議名單》、《聯盟第一屆理事長、秘書長、理事建議名單》并介紹了擬聘任專家咨詢委員會、創新發展委員會成員名單。作為聯盟理事長、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校長許本洲表示:六合中專校作為理事長單位一定會履行好理事長單位的職責,在聯盟運行過程中起到領頭作用,同時也希望各位聯盟成員取長補短、優勢互補。聯盟成立至今,聯盟理事會在六合中專校園內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議,會議就聯盟行動計劃,集聚聯盟單位力量,實質化運行好智慧農業產學研職教創新聯盟,走特色化創新之路服務好農業職業教育,服務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服務好農業企業等方面內容開展廣泛討論并征求意見,迄今為止,聯盟已扶植中小企業十余家、借助數字化技術,拓寬渠道,塑造農特品牌,配合學院發展參與課程開發、多元助力學生成才。
作為江蘇省涉農職教新典范,六合中專還搭建了國際職業教育交流平臺,將中國涉農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輻射到國外。2021年6月18日,“金陵工坊”中老國際智慧農業協同創新中心云簽約儀式在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報告廳舉行,意味著學校職業教育國際化步伐提升加速度。簽約至今,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與老撾國立大學共同舉辦的中老智慧農業大講堂“金陵工坊”虛擬課堂已圓滿舉辦四次。課堂多采用“主題報告+線上參觀+沙龍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培養具備知識整合能力,能實戰、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人才作為農學院的首要任務。中老雙方農學院在加強交流與合作中協同育人發展,共同鑄造“金陵工坊”國際化智慧農業品牌。今年,該項目成果被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評定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與國際交流合作典型案例”。
△智農學院學生直播連線老撾國立大學的老師們現場
除此之外,六合中專的師生們還運用農業專業技能和教學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如以學校農機維修工匠大師李華銀帶領的農機維修惠農服務團隊深入街道社區、田間地頭送技術;六合中專團干部和優秀學生代表的學生群體,在班主任們帶領下走進頤養院送溫暖。從而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增強責任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基礎靠教育。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在校長許本洲的帶領下,全體師生們通過5年努力,扎根農業辦教育,服務地方育人才,交上了一份完美的涉農職業教育時代答卷。新時代,新征程,全體六合中專人將繼續積極創新探索,為助力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教育智慧和力量。
攜手共進
@徐煥良,南京農業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作為南京市內唯一一所涉農中等職業學校,一直以來都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學校和老撾方面合作的“金陵工坊”項目,更是推動了中老兩國在農業人才培養、農業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等密切交流,是教育與產業鏈深度銜接、助推當地區域產業升級的典范。相信貴校一定能抓住機遇,乘上職業教育發展浪潮,探索出具有雨花精神的、有特色的職教育人機制,爭做中等職業教育“三全育人”的示范,培養“國家需要、社會認可、企業歡迎”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特色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發展建設雙推雙進。
@朱志國,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校黨委委員、園林園藝學院黨總支書記
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堅持服務“三農”不動搖,服務國家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為中等專科教育事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新形勢下,貴校一定能抓住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良好機遇,矢志辦學,勵精圖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向創建全國中等專科教學名校的奮斗目標闊步前進。
@吳剛山,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數字化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發展數字農業最緊迫的是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數字+農業”復合型人才。南京六合中等專業學校緊緊把握國家需求,通過普及開展勞動教育和職業啟蒙教育,并推行產教融合、國際化辦學等創新舉措,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塑造學生的職業理想,浸潤學生的“愛國愛農”思想,實現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學校在保持技術技能型教育特點的基礎上,向知識體系教育延伸,培養了一批知識技能型人才,孕育了一批“懂農業、有文化、技術高、會管理、善運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滿足新一代農業人才供給探索了一條新路,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
通訊員 朱連峰 現代快報+記者 劉惠勤 戴明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