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琪 徐蕓茜 北京報道
十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9.9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億元,規模翻了一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處在實現重大突破的歷史關口,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12月16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就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時提到,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支持下,高技術產業克服困難挑戰、實現較快發展,對穩增長、調結構發揮了更加積極的帶動作用。1至11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比規上工業增速高4.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9.9%,比全部投資增速高14.6個百分點;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表現亮眼。
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在“攻難關、穩增長、促轉型、強基礎”上下功夫,進一步發揮高技術產業在引領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梁明海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家發改委在發展規劃、政策制定和資源安排方面把高科技產業發展擺在更顯要位置,不僅能推動中國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也能助力中國應對愈發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和核心技術壟斷。”
2023年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多次強調要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高技術產業。此次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針對2023年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攻難關、穩增長、促轉型、強基礎”四條要求做出具體指導和部署。
國家發改委表示,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攻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規模化應用創新成果,在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因此,產業鏈安全至關重要。在發展高技術產業的過程中,應當強化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監測預警和苗頭性問題分析研判,及時處置潛在風險,打通痛點堵點卡點,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穩增長方面,國家發改委提到,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壯大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著力培育壯大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方向,綜合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支持手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數字化轉型作為近幾年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在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至關重要。國家發改委提倡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加快實施“東數西算”等重大工程,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探索構建數據要素基礎性制度,出臺若干配套政策,促進數據高效流通使用、賦能實體經濟。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近幾年來,為推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突破“卡脖子”專業,國家有關部門多次召開會議創新產業內部運營,包括提升高技術工作人員工資、加大投入等等。此次發布會上,發改委再次就高技術產業的基礎機制提出要求。發改委表示,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引導各類創新要素進一步向企業集聚,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大力推進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企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吸引凝聚更多高層次創新人才,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重大成果;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建設,推動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性制度。
高技術產業發展仍存困難
在黨和國家的積極推進和部署下,十年來,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發展發生巨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9.9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億元,規模翻了一番。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工業企業數從2012年的2.46萬家,增長到2021年的4.14萬家。
高技術產業研發方面也交出了滿意答卷。十年來,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實現了“從低于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0.23個百分點,到高出0.23個百分點”的重大轉變。
十年來,我國科技事業方面發生了得到了重大進步,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之路也逐漸清晰。然而,當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仍存在著困難。梁明海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近年來,為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政府雖對科研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高技術產業發展存在難點也顯而易見。由于高技術產業發展重規模輕基礎,重投資輕研發,研究考核重論文數量輕質量等原因,導致當前高技術研究以跟蹤為主,缺乏原創性和引領性研究,因此還應在研究投入上增加力度。”
梁明海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國家發改委在發展規劃、政策制定和資源安排方面把高科技產業發展擺在更顯要位置,不僅能推動中國加快發展高科技產業,也能助力中國應對愈發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和核心技術壟斷,通過科技方面的創新和突破,協助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暖、能源枯竭等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