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問題搞清楚秦皇陵銅車馬

導讀原標題:六個問題搞清楚秦皇陵銅車馬秦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復雜、系駕關系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長...

原標題:六個問題搞清楚秦皇陵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復雜、系駕關系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長期以來,圍繞著這架“古代豪車”,有許多疑問。

這銅車馬和實際用的戰車有啥關系?

第一,它是用青銅造的,真的戰車用的是木頭。

第二,它是按照真車1:2的比例造的。

第三,這兩輛銅車馬工藝復雜,是當時青銅工藝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一號車上那個傘的傘柄。

這馬是什么品種?

秦始皇陵出土的這些馬,經文物專家研究,品種主要是河曲馬,為什么叫河曲馬呢?因為它產于甘肅、青海、四川相毗鄰的黃河的彎曲處。河曲馬的品種很古老,歷史上也叫“吐谷渾馬”,特點是體型好(雖然不高但是很壯)、毛色亮、耐力強、記性好、能拉善馱,所以,它既可以作為優秀的戰馬,又是很好的勞動工具,堪稱完美。

怎么看得出來這是秦始皇的車隊?

第一,這兩輛銅車馬是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的一個陪葬坑里發現的。

第二,春秋時期有一個車馬制度,叫做“天子駕六,諸侯五”,所以,有人認為這不是秦始皇乘的車。天子出行,不可能只有一輛車啊,所以,前面有開道的,后面有殿后的,這兩輛車屬于始皇帝的車隊,一號車是站著駕駛的開道車、警衛車,二號車是坐著駕駛的“安車”。

第三個證據,兩輛車上裝飾豪華,還大量使用了金銀作為裝飾,比如馬絡頭、節約、當盧等,加起來重達14公斤,如果不是皇帝的車,誰敢這么用啊。

第四個證據,四匹馬中最右側的一匹,頭上插了一個22厘米的旗子一樣的東西,這叫做“纛”(dào),這可是皇帝或王的馬車的重要標志。這個纛有在左和在右的區別,秦國以“右”為尊,所以纛在右,劉邦是楚人,所以劉邦的纛在左。在《大秦賦》里,秦王說要滅掉“六國之纛”,就是要滅掉六國旗幟的意思。

駕這駟馬的人是什么身份?

一號車的馭手,身高91厘米,按照1:2的比例換算,實際身高1.82米,相當高大威猛;另外,這個馭手面部表情沉靜,嚴肅中透著一絲輕松,顯然是志得意滿;從他的頭飾來看,兵馬俑里像他一樣打扮的不到十位,可見身份地位很高。

四匹馬為什么是六條韁繩?

“四馬六轡”的歷史記載困擾了史學界很久,正是因為銅車馬的出土才算得到了解答。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馭手手里的六根韁繩,外面的兩匹馬(也就是驂馬)上各有兩根,中間的兩匹馬,也就是服馬,只有外側的韁繩才在馭手手上,內側的兩根韁繩,直接就系在了車輿上的“軾”上,這個是就是蘇軾的“軾”,就是扶手。

為啥這樣呢?因為中間的兩匹馬,通過架在脖子上的車軛已經緊緊綁在了一起,行動、步調高度一致,所以不再需要人的控制。

這車有什么減震系統嗎?

首先,相比金屬的輪子,木頭的輪子相對沒有那么剛硬,震動較少;其次,之前都是土路,而且秦朝還修了馳道,路面相對較為平整,所以也不會太顛。

從車的結構來說,在車軸和車轅交界處,其實有一個部件叫做伏兔,因為它很像是趴著的兔子。這個部件就是減震裝置,讓車廂產生的壓力有了一個緩沖,相當于今天的懸掛系統。

當然,畢竟是戰車,還是站著駕駛的,這個舒適度的問題有點奢侈。

文/楊學濤(文史學者)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