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王景曦)古建、壁畫、石刻……憑借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豐富多樣的文博資源,石景山區建設了模式口博物館集聚區,多元展示石景山區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相互交融的特色。9月7日,記者來到模式口博物館集聚區,探尋這條街的歷史韻味。
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歷史積淀深厚,文物古跡眾多。擁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處,市級文保單位2處,區級文保單位及普查登記文物17處,有價值院落37處。北京法海寺博物館、承恩寺、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陳列館、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法海寺壁畫藝術館等獨具亮點的博物館坐落其中。
今年以來,石景山區依托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豐富多樣的文博資源,建設模式口博物館集聚區,力求實現“一個街區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目標,打造“彰顯文化內涵、具有時代特色、展現城市文明”的“活態”博物館。
今年,石景山區將依托北京法海寺博物館,聯合北京市文物局共建北京壁畫研究院,系統加強對北京地區壁畫的保護管理、學術研究、宣傳推廣和活化利用,以此為契機促進石景山區博物館之城建設的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
北京第一通電村展廳(龍王廟)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因盛產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2月,京師華商電燈公司為磨石口村通上了電,磨石口村成為北京地區歷史上第一個通電村并興辦了村屬小學,電的出現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經宛平縣批準,“磨石口”更名為“模式口”,意為“諸村之模式”。
北京第一通電村展廳是在龍王廟的原址上修建的,以北京第一個通電村作為主線,講述當年發生在模式口的百年歷史、紅色故事以及風云人物。
展廳一共分為模式口通電·往事、紅色電力·記憶、紅色人物·追憶和華商電燈·印象四個空間進行展陳布局。
古道斯存(模式口歷史文化民俗陳列館)
“古道斯存”歷史上原為“西老爺廟”。現按照“一院一方案”的更新改造方式進行保護性修繕,引入博物館展陳模式及精品網紅咖啡業態。
進入“古道斯存”院內,腳下是一幅銅鑄浮雕地圖,為觀展者生動地描繪了模式口的整體地形畫面。院內共有5個展廳,西側殿一層為模式口展,在這里可以詳細了解模式口的歷史故事。二層的京西民俗文化展區,展陳了見證歷史變遷的老物件兒。正殿內為法海寺展,重點復刻展示了法海寺內壁畫的部分精華重點及法海寺跨越近六百年時空傳承下來的獨特文化。
石景山區石刻博物館
石景山區石刻博物館講解員梁旭告訴記者,館內收藏了大量珍貴的石刻及石雕文物,歷史悠久、工藝考究。
據梁旭介紹,這里不僅有田義墓的墓葬石刻,還有石景山區出土的墓志、經幢、塔銘、碑刻、華表、石造像、石牌坊等石刻文物共計264件套。
園內共設有三個展示區:田義墓展區、室內精品石刻展區和田野散落石刻展區。其中,田野散落石刻展區集中展覽展示了石景山地區出土的散落石刻文物,入口是一座石牌坊,此牌坊為四柱三間式,每根柱有抱鼓石相穩,上有望獸氣勢宏大。
承恩寺及燕京八絕博物館
承恩寺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寺廟整體建筑成“回”字形,除了外面的大墻,自天王殿至法堂,四面均由殿堂房屋圍住,成為內院。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職員王蕊介紹,內院東南、西南院角是鐘、鼓樓,與其他寺院獨立建筑的鐘鼓樓有別。
2021年,以展示皇家工藝為特色的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在承恩寺開館,成為傳承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
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收藏包括金漆鑲嵌、花絲鑲嵌、景泰藍、玉雕等在內的燕京八絕工藝作品及古代木雕、根雕、石雕等工藝藏品四百余件(套)。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