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獲1.31億科研經費成果轉化率為零,科研活動別變成湊熱鬧

導讀 原標題:高校獲1.31億科研經費成果轉化率為零,科研活動別變成湊熱鬧文| 熊志廣西審計廳近日公布了一份報告,稱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

原標題:高校獲1.31億科研經費成果轉化率為零,科研活動別變成湊熱鬧

文| 熊志

廣西審計廳近日公布了一份報告,稱高校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低。

報告提到,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79億元,實施科研項目702個,僅有5個項目成果實現市場轉化,占比0.71%;1所高校累計獲得財政投入科研經費1.31億元,實施科研項目862個,實現成果轉化0個。

過億的經費砸下去了,也產生了一批科研成果,但在市場層面,沒有產生什么經濟效益,這是不是一種資源的巨大浪費?

新聞底下,很多網友留言,科研本就非常燒錢,不能一味追求短平快,這有一定的道理。

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本身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指標,它有明顯的局限。

一方面,科技成果的轉化,往往有著很長的周期,一項科技成果從在實驗室里誕生,到小范圍應用,再到大規模應用、產業化,有的三五年,有的更久。

所以,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在統計起來本身是比較困難的;怎么才算真正轉化應用,也存在不同口徑標準,難以具體量化。具體的轉化率指標,未必能夠反映高校科研活動成果轉化的真實全貌。

另一方面,高校不同于企業,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對市場需求更敏銳,在研發投入上更有的放矢,但高校是學術研究的地方,科研活動偏理論性而非實用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一些基礎性的科研活動,可能根本就不會有轉化。

因此,不必用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率指標,對高校進行強行捆綁考核,認為市場轉化率低,就一定是高校科研人員把錢浪費了。

像報告提到的這兩所高校,看起來經費上億元,不是一筆小數目,但對應的科研項目,其實都有七八百個。單個項目的經費平均下來,就十五六萬的樣子,指望十五六萬的研究,就能形成極具商業價值的市場成果,這無疑低估了科研活動的難度。

其實,相對于糾結抽象的轉化率,更值得關注的是,海量的資金投入背后,是不是存在湊數的情況?

畢竟,平均下來單個項目的經費太少,當地的報告也提出,“高校科技項目立項聚焦重點不夠突出”,預算經費10萬元以下的論文型科研小課題項目,占比39.08%,明顯偏高。

其實,這也是當下高校科研現狀的一個縮影。

高校的科研經費,一般都是公共財政埋單,科研投入當然要考慮市場回報,否則大量資金砸進去,沒有任何效益,科研活動自然無法持續下去。科技成果只有貼近市場,走出實驗室轉化成產品,被廣泛應用,實現產業化,才能對科研活動形成反哺和激勵。

然而,國內的高校普遍存在著“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的問題。這種評價機制下,很多科研活動都是以拿經費為目標,對科技成果的評價,往往也不是市場導向,不看轉化率,而是看論文發表的數量、層次,或者論文的引用率。

這就導致,科技成果有了,但很難轉化成產品。比如有數據統計顯示,“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科研成果,并沒有走向市場端,而是在它被生產制造出的那一刻,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本質上,這是高校科研活動封閉運行,和市場需求脫節的結果。

所以,面對偏低的轉化率,高校當然應該進行反思復盤,科研經費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對科技成果的評價,是不是存在“唯論文”等單一、片面的問題,忽略了市場需求?這些缺少商業價值的科研成果,是不是一些高校人員單純為了應付考核、晉升或者拿經費而產出的?

在這個基礎上,高校應該對科研項目的立項審核嚴格把關,優化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不過分糾結轉化率指標,但也別讓科研活動變成湊熱鬧。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