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2022年歲末,詩人李瑾的經典闡述性作品——《論語釋義》《孟子釋義》《山海經釋考》分別由作家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和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合計百萬字的“經典三釋”,也讓人不禁好奇:作為詩人的李瑾,為何如此用功在學術研究上?對此,李瑾解釋說,他對《論語》《孟子》《山海經》這三部經典作品的喜愛,其實要比他的詩歌創作時間還更早,而且正是在詩歌創作中,需要向古典或傳統要資源、養分,對之又產生了濃厚的再解釋興趣。翻閱李瑾出版的詩集,會發現他慣于借鑒經史子集、古典小說和散文等經典和名篇,將古典資源整合成為新詩的內在元素和外在修辭。《論語》《孟子》《山海經》中的閃光點都曾出現在他的詩歌作品中。可以說,“經典三釋”既是他新的“主業”,也是詩歌創作的“副業”。
先秦時期,古人留下了大量璀璨而厚重的經典作品,它們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根和中華文明的魂,為何對《論語》《孟子》《山海經》這三部格外情有獨鐘?在李瑾看來,《論語》《孟子》作為儒學萌發期最重要的典籍,在中華民族性格塑造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山海經》作為中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奇書和最早的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對于研究早期中國的民俗傳說、山川地理等具有知識啟蒙的作用。三部經典雖然內容、風格上差別很大,但同屬于中華文明建構過程中的起點或里程碑。
不過,關于這三部經典的相關闡釋性著述汗牛充棟,一個當代詩人還有必要對之再闡釋嗎?李瑾認為,《論語》《孟子》以及《山海經》之所以能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或標簽,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重釋和解讀中“累積”實現的。
詩人李瑾的這三部釋義之作,有著自己的幾點新穎之處。比如在立意上,李瑾提出,三部經典隱含著一套“新人觀”,《論語》強調學為君子,《孟子》強調成大丈夫,《山海經》著力挖掘人身上洋溢著異于神、鬼、獸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與新人觀相對應的是“新國家/天下觀”。《論語》呼吁以古代圣王為榜樣建立“郁郁乎文哉”的新國家,《孟子》提倡建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的仁道王政之國,《山海經》隱含了“均定九州”“天下安寧”的理想觀念。然后是體例新。李瑾這套作品體例上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正文,一是附錄。正文中,每章前面均有提要,目的是概括提煉該章的主體思想、核心觀念,并標注人物、重要詞匯的出現次數和主要意思。每則下分注、釋、引、解四個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附錄部分分別梳理了孔子孟子年表以及《論語》《孟子》《山海經》流傳情況,并第一次向讀者提供了《論語》《孟子》中全部人物出現次數,以及《山海經》中黃帝、炎帝、帝俊家族譜系和全部山水、礦藏、國家、人神、動植物等的出現頻次。此外,李瑾還制作了“君子”“仁”“禮”“天下”等重要詞匯在先秦典籍中使用頻率對照表附在“三釋”之后。借助附錄,讀者可以清晰地把握流傳至今的三部傳統經典的文化脈絡和精神概要。
由于李瑾注釋過程中采取了新的方式方法,故而得出了很多新的結論。他除采用音韻、訓詁等方式外,還注意運用“內證法”,即讓該經典的內部材料“說話”去挖掘相關詞句或整部作品的含義。比如,一般認為,《論語》中孔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習”是“實踐”,而非“復習”。李瑾認為,孔子說的另一句話“溫故而知新”恰恰是最好的注腳。在孔子看來,通過經常復習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獲得新的知識或認知,“可以為師也”,這樣一來,學習的人才會感到很快樂,故而“習”是“復習”之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長虞和平研究員,專門為李瑾“經典三釋”撰寫了評論文章。他提到,“在重釋經典時還必須推陳出新,讓最基本的民族和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現代社會相聯通,唯有將古今打通,老樹開新花,才能整合出既不走樣又不重樣的知識體系。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解疑釋惑,闡述理念,推動發展,是必須堅持的基本的治學態度。在我看來,‘經典三釋’;在延續發展‘精神命脈’、孕育構建‘知識體系’上做得是比較好的。”
在詩歌圈,不少人都知道,李瑾的詩歌作品大都是在每天工作通勤路上的地鐵,兜兜轉轉中完成的。也正因此,他在詩壇上有“地鐵詩人”之稱。這次“經典三釋”也是“地下鐵”期間寫作的產物嗎?李瑾說,注釋一部經典,至少得數萬次地查閱百種以上的工具書,且寫作格式比文學體裁要復雜嚴謹,地鐵模式顯然無法承載這樣的工作要求,不過,先期工作包括查閱資料、構思篇章都可以在轟隆的地鐵軌道上完成,晚上回到書房再變成電子版的“白紙黑字”。據了解,李瑾在注釋三部經典前,為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了背誦,而“笨重”的背誦工作也是在地鐵里完成的。這個意義上,“經典三釋”和詩歌作品一樣也是地鐵創作的產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