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2月17日下午,在以“二十大之后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環球時報2023年會中,專家就“俄烏沖突:將以何種方式結束?”的議題展開精彩討論。...
12月17日下午,在以“二十大之后的中國與世界”為主題的環球時報2023年會中,專家就“俄烏沖突:將以何種方式結束?”的議題展開精彩討論。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張樹華表示,俄羅斯對這次沖突的定義,是特別軍事行動,認為要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而美國認為,這是繼冷戰之后擊垮俄羅斯的絕佳機會。俄烏沖突是后冷戰的延續,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用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打壓其他國家,以“民主自由”進行擴張,維護地緣政治戰略,從而維護美國治下的經濟和國際秩序。
張樹華說,世界政治生態更加惡化了,首先表現在西方政治家的水平——道德水平、專業水平急劇下降;再有就是政治價值觀,國際間政治價值觀分裂對抗更加明顯、更加劇烈。以普京為首的俄羅斯政治精英把俄烏沖突看成文明之爭、政治價值觀之爭、世界秩序之爭,他們認為西方的價值觀走下坡路了,西方的模式“日落西山”。但俄羅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拿不出可以代替的、有吸引力的經濟模式、發展模式、政治模式。
張樹華認為,談俄烏沖突對未來世界的影響,不能只聚焦俄烏沖突本身,還要關注到世界大國、東西方、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能不能應對挑戰,能不能引領回答“世界之變”,回應“世界之亂”,為當今的“世界之問”提出能夠符合全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能夠為世界提出大家都能接受的發展方案。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