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住了!新“醫科大學”在安徽蚌埠籌備,校名直白到霸氣

導讀“蚌埠住了”,一句網絡流行詞。正解:是為“繃不住了”的諧音,用于形容受到巨大沖擊后的心情,常用句:“蚌埠住了,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

“蚌埠住了”,一句網絡流行詞。

正解:是為“繃不住了”的諧音,用于形容受到巨大沖擊后的心情,常用句:“蚌埠住了,成年人的崩潰只在一瞬間!”

誤解:在安徽“蚌埠”入住。

可如今,隨著安徽籌備起“新的”醫科大學,“蚌埠住了”似乎真的要迎來新的“正解”,讓我們一起圍觀一下吧!

安徽蚌埠迎來新“醫科大學”,校名盡顯霸氣

在“蚌埠住了”成為熱詞之前,安徽蚌埠實際上只是一個無人關注的三線城市,發展一般般,教育程度也一般般,甚至可以說不太樂觀,因為當地連大學都寥寥可數。

經調查,蚌埠如今只有六所高校,和其他省份比可以說是太慘淡了,但更慘淡的是,這六所高校之中只有安徽財經大學是本科,其他的基本都是以“學院”為后綴的職校。

蚌埠的經濟、教育一度堪憂。但如今,由于南京都市圈的擴容,蚌埠也成功入圍,可想而知這一變動將會給蚌埠的經濟帶來不錯的發展機遇。而經濟有機遇之后,教育上,自然也不能落后。

因此蚌埠也即將迎來新的大學,都是醫科類大學,也算是沿襲了蚌埠本地“醉心醫術”的老傳統。有了新的大學,當地的學子也是非常高興的,起碼升學上更有盼頭了。

不過如果當地經濟想要發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才,各地的人才,那就不能僅僅將希望寄托在本地學子身上。但剛籌備起來的大學,有什么辦法能夠打響名頭呢?

有關部門當即就想到了當地一炮而紅的方式,那就是“蚌埠住了”。因此兩所大學的名字相繼拍板,一所是中規中矩取名的安徽醫科大學,另一所則很霸氣,直接叫“蚌埠醫科大”。

這下學子們可真是“蚌埠住了”,誰也沒有想到校名會取得這么任性。不過如果這樣的校名能夠幫助蚌埠當地吸收一些優質人才,想來也是十分值得的。

國內還有哪些比較好的醫科大學?

疫情對我們帶來了很沉重的痛苦,但疫情之中的點點溫暖也讓學生們無比感動,尤其是當看到“大白”們奔波在一線的時候,對于醫護人員的敬佩就油然而生。

因此,近兩年有學醫想法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不過醫學終究是和其他學科不太相同,比方說我們本科是四年學制,而醫學生則是五年,除此之外,醫學大學的排名也不隨大流。

因為醫學屬于專業性極強的學科,所以醫學報考的根據往往不是學校,而是“學院排名”,重新洗牌后,上交醫學院、北協和、復旦上海醫學院、北大醫學部成為第一階梯。

可見,醫學院近兩年變化也很巨大,老四大天王只剩一個還在堅守。第二等級分別是川大華西、華科同濟、中大醫學院和浙大醫學院,都是歷史比悠久的醫學院了。

從前的天王中南湘雅和山大齊魯掉到了第三隊列,同級別的還有首都醫科大、武漢大學醫學部和南方醫科大,雖然像南方醫科大,在綜合排名中看不見影,但專業建樹卻是頂呱呱的。

前面的幾所其實都是普通學生們可望而不可及的,比較優秀的學生能夠碰一碰的其實就是第四等級的醫學院,北方可以考中國醫科大、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青島大學醫學部。

如果是南方同學,考溫州醫科大、重慶醫科大會比較有優勢。而第五階梯就是普通學生們可以努力沖一沖的了,包括鄭州醫科大、廣州醫科大、天津醫科大、山東第一醫科大。

我國在醫學教育上的投入是很多的,像如今,隨著科學家顏寧離美歸國,投入深圳醫學科學院,想必還會給醫學事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屆時更多的醫學人才也能有用武之地。

寫在最后

雖然大部分醫學生都是有職業理想和信仰才投入醫學的,但也有不少學生做決定之前,也是考慮到了醫生的收入,沖著高薪來的。

如果是這樣的同學就要注意了,大醫院的醫生雖然薪資可觀,但也是需要資本的。如果沒有醫學類名校的資質,以及碩士起步的學歷,很難找到比較好的崗位。

因此醫學生們多半面臨著考研讀碩甚至讀博的選擇,前期投入被無限拉長,而變現也是需要經驗和資歷積累的,這個過程中要消耗的資金,如果是普通家庭,可能很難消受。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