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盼女成鳳......
孩子歲數還小,沒有獨立自理能力,需要家長時刻陪伴,防范危險與意外來臨,保證孩子的安全。可帶娃不是易事,難免會遇到些尷尬問題,有人對此大度寬容,有人卻鉆牛角尖。
媽媽帶兒子進女廁、爸爸帶女兒進男廁、媽媽在公共場合喂奶等等,這類問題登上熱搜,已不是新鮮事。只是每次發生類似的事,大家都會吵得不可開交,站在各自的角度喋喋不休。
有時做父母的,也想避免此事,但孩子需要照顧,把孩子放在廁所外,讓孩子挨餓痛哭,前者有丟失的危險,后者影響孩子成長,左右為難思慮再三之下,多數家長都會為孩子考慮。
福建泉州一名女子,碰到了極為尷尬的事,帶著2歲的兒子去商場購物,中途因身體不適,需要上廁所。但2歲的孩子在外面,多少有些擔心,便帶著孩子一同進了女廁所。
商場的女廁所,都是獨立的隔間,她讓孩子站在隔間里,沒有讓他亂跑。可在此期間,她卻被一群女生批評指責,說她沒有素質,不該帶孩子進廁所,一時間,她內心無奈且氣憤。
作為一名母親,保證孩子安全,讓孩子形影不離,難道有錯嗎?當時孩子在隔間,并未亂走亂看,侵犯不到他人的隱私,2歲的孩子沒有性別意識,至于這樣對女子嘲諷批評嗎?
如果可以的話,她也不想這樣做,可問題是情況緊急,身體條件不適,必須要去廁所。可不能讓孩子待在外面吧?哪怕是交給他人看管,也有些不放心,畢竟大家都挺忙的。
可能只有帶娃的寶媽,能體會到這種無奈吧,少數人能對他人看法置之不理,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可多數人卻不能放在一邊,總想上前和他人理論一番,可又有誰能懂呢。
喜歡一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有些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理解酸苦,當自己處在那種環境與角度中看問題,才能得出他人曾經的答案,可沒經歷過,又能如何。
事情發生后,大家對此評論不一,主要有兩個不同的觀點,一是特殊情況可以理解,大多數女生都要經歷這一情況,二是女子沒素質不講道德,違背了默認的公德。
前者認為孩子年紀還小,什么事情都不懂,2歲的孩子能知道什么?不必上綱上線,不必過多計較,更何況情況特殊,家長繼續到廁所去,把孩子放在外面,萬一沒了又該如何。
后者認為不管孩子年紀大小,只要是廁所內進入異性,就是不行。若是沒有明確標準男女廁所的,這倒是可以理解,可如果明顯標注了的,就一定不能原諒,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只是如何才能杜絕這份尷尬呢?處理起來確實比較棘手,但也不是沒有可能。若是在商場等公共場所,可交由工作人員照看幾分鐘,或者設立第三衛生間,專門為特殊情況服務。
此事各有各的看法,畢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不管怎么說,感同身受確實很難,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懂,每一個寶媽都會經歷這一情況,有時放寬容一些,對他人也是件好事。
大家怎么看呢?
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小波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