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和“斯人”之爭未平息,“路曼曼”和“路漫漫”又有爭議

導讀通常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考生,在學習上必須一絲不茍,任何細微之處都不能馬虎,否則出現任何記憶上的偏差,都會影響考試成績。上學的時候...

通常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考生,在學習上必須一絲不茍,任何細微之處都不能馬虎,否則出現任何記憶上的偏差,都會影響考試成績。

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讓學生熟讀或背誦的古詩詞和名人名言,讓學生們痛苦不已。真不知道這些知識除了應付考試以外,還有什么用途。沒想到就是這些被迫學習的古詩詞,成為了學生一生的文化底蘊,即使過去多年,也不會被時間沖刷掉,如同刻進了DNA里。

“是人”和“斯人”之爭尚未平息,“路曼曼”和“路漫漫”又有爭議

上學的時候,光是會背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會熟練默寫。一字一句都要做到精準無誤,標點符號都不能有偏差。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無論如何抽查,都能拿到滿分。尤其是一些考試大綱必考課本,學生們的記憶也就更加深刻了。

當一位家長在孩子的課本上發現,現在的課文好像跟自己上學的時候學的不一樣了。因為有了“毒插圖”的影響,家長自然不敢大意,立即發到網上向廣大網友求證。

很多90后和00后學生表示,自己學的都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但是很多70后和80后卻記得自己學的是“斯人”。只因這些學生畢業時間太長,多數都沒有保留課本的習慣,自然就無從考證了。

即使人教社和文學專家都出面辟謠課本從未出錯,只有部分教輔材料或其他版本的課本可能會出現“斯人”。可這依舊是網友們的意難平,卻又沒有證據辯駁。有網友發現,現在課本上的《離騷》,好像也跟記憶中不太一樣了。

大家耳熟能詳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在很多人的記憶里都是“路漫漫”。就連智能輸入法里都是“漫漫”,更加讓人確定自己當年學的不是“曼曼”。有網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當年是上了個“假學校”。

專家解析來了,網友:標準答案只有一個

關于“是人”和“斯人”的偏差,相關專家解釋說都是一個意思可以通用。普通人完全沒有必要計較,到底用哪個字,平日里說哪個都行,“路曼曼”也是如此。

在古漢語中通用字很多,并不影響表達的意思。文言文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同手抄版本也會有差異,朱熹就曾在《楚辭集注》里,標注“曼一作漫”。

因為70后80后學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被大家認為可能是“曼德拉效應”,也就是集體記憶出現偏差,理論上存在這種可能,但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又顯得不太可能。

畢竟這兩句詩文,是當年的語文必考題目,很多學生都默寫過無數遍。若當時寫錯,老師定然眼睛里不揉沙子,甚至會被罰抄寫。古詩詞填空題,向來視為“白給的題”,老師要求一分都不能丟,又豈能容許學生寫通用字?

專家解釋說,普通人大可不必計較到底是哪個字,學生卻不行,畢竟標準答案只有一個,一旦寫錯字,必然會影響考試成績。若學生因為這1分2分而沒考上普高,或者沒考上大學,將會對他造成嚴重影響。

有老師提出解決方案,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原作者寫的是哪個字,標準答案就以哪個字為主。之余其他人的“意難平”也不用太在意,很有可能是過去信息不太發達,部分課本審核不夠嚴謹,課本管理混亂,導致一部分學生使用了印有“通用字”的課本。

寫在最后

由此可見,教育之事無小事,一筆一劃都必須要求精準無誤,以免誤人子弟。“毒插圖”一事后,人教社的數學課本全部重新繪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相關部門已經著手對各家出版社的教材和教輔讀物重新嚴格審查,對于不符合出版要求的讀物一律下架,對于有錯誤或有爭議的地方也會予以修正。希望能夠多聽取一線老師的建議,整理出一份類似的通用字或易錯字名單,避免學生在考試時出錯。

除此之外,如今學生和老師使用電子設備比較多,因此各類只能輸入法背后的負責人,也應該肩負起自己的教育使命。更新數據庫,對于一些易錯現象予以糾正,如此一來,大家日常在打字的時候,就能直接看到更合適的答案,就不會產生“曼德拉效應”了。

今日話題:大家學的是“曼曼”還是“漫漫”?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秋日生活打卡季#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