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都是每個家庭中非常重要一個環節,為什么這么說呢,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煞會苦心,但是不一定會獲得效果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門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到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樣,有句古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課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現在小編就為小伙伴們收集到了一些課外知識,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最近各地高考成績錄取出爐,除了填報志愿這樣的重點問題,還有一些關于大學生活的話題也引起準大學生的關注,包括集體生活、大學學習節奏和生活費。
近期有一個大一女生提問:“每月要求父母給4500元生活費,過分嗎?”,這個話題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先來說說普通家庭的大學生能拿多少生活費,拋開能力很強能夠經濟獨立的和能拿到高額國家獎學金的同學,大多數大學生的家庭狀況都只是普通,在大學中生活費大概在1500-2000這個范圍,如果是消費水平很高的城市可能會在這個基礎上有所增加,但一定不會增加太多。因為大學生的生活花銷其實并不需要過多,大家的生活都是在學校中的集體生活度過,學校提供住宿和食堂,食堂中的價格往往不是太高,哪怕偶爾聚餐購物,這個數額的生活費也是綽綽有余。更別說大學生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了,4500真的不少。
我國去年的人均GDP也只是七萬上下,也就是說每個月平均下來也只是五千出頭,這個數額是能支撐大多數家庭維持生活的開支,而作為一個大一學生卻開口提出4500生活費,如果只是普通家庭也實在不是一筆小數目。對于家庭,4500元不是隨時說拿都能拿出來的,拿出這筆錢之后家庭其他經濟開支計劃是否還能順利進行,作為家庭成員的一份子自然也需要考慮這樣的問題。
另一方面,大學生真的需要這么多的生活費嗎?哪怕在中國物價最高的城市,每天吃飯可以不節省地吃用掉80元,一個月也只是2400元,加上正常的學習生活支出,3000元綽綽有余,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有一點勤儉節約的意識,3000元月底還能有結余。更別說大部分大學生的生活費根本到不了3000元,但是大家都能在大學中過得好好的,有的還能在合理范圍內發展自己的興趣。提出4500元是想要過上燈紅酒綠的生活嗎?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作為學生應該享受的嗎?
當然如果家中資產豐厚,自己是個富二代,從小都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那提出4500元生活費也不是一件值得稀奇的事。但是往往作為富二代是不會關注到:提出(潛意識認為)數額較大的生活費會不會過分這樣的問題,提出這樣的問題往往說明家境并不能完全支持4500生活費這個數字。那既然自己都知道這個行為有疑問,為什么還要堅持?
4500元,很多進入社會經濟獨立的人都不能得到這么高的純生活費支出,作為大學生是不是更應該把關注力放在學業上,培養勤儉節約、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