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都是每個家庭中非常重要一個環節,為什么這么說呢,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煞會苦心,但是不一定會獲得效果這才是真正愁的地方,孩子出門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到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樣,有句古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課外教育也很重要,那么現在小編就為小伙伴們收集到了一些課外知識,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由悉尼大學研究人員牽頭,今天發表在《柳葉刀兒童與青少年健康》雜志上,這是第一項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評估了兒童早期睪丸手術矯正后睪丸矯正后成人的生育能力和癌癥風險。該過程將未降的睪丸移入陰囊并將其永久固定在陰囊中。
悉尼大學教授納塔莎·納薩爾(Natasha Nassar)說:“除了增加睪丸癌的風險外,我們發現睪丸未降的男孩減少了父親的親子關系,并增加了使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不孕癥。”
這項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來支持國際準則,建議對睪丸未降的男孩在18個月大之前進行手術,以減少以后發生睪丸癌和不孕癥的風險。
不過,悉尼大學的研究小組表示,鑒于在澳大利亞,幾乎所有男孩中睪丸未降的男孩(全球超過四分之三)都是在18個月大以后接受手術的,因此對指南的遵守情況仍然很差。科廷大學和Telethon Kids Institute。
“這項研究之前,沒有證據表明早期手術會對成年男性睪丸癌和不育癥的未來風險產生影響,”研究負責人,悉尼大學的弗朗西斯科·施納納博士說。
在這項研究之前,沒有證據表明早期手術對成年男性睪丸癌和不孕癥未來風險的影響
悉尼大學Francisco Schneuer博士
“對父母和健康從業人員的早期診斷,持續檢查和監控,以及及時將睪丸未降的男孩進行手術,對于確保遵守指南至關重要。
“早期手術可以降低惡性腫瘤和男性不育的風險,并最終有可能減少未來成年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研究細節
這是一項基于人群的隊列研究,研究對象是1970年至1999年之間在西澳大利亞州出生的350,835名男孩。該隊列一直持續到2016年,與醫院登記,出生缺陷,癌癥和輔助生殖技術的數據注冊表相關聯。
主要發現
睪丸未降的男孩患睪丸癌的風險是未患病男孩的2.4倍
睪丸癌的風險隨著手術時年齡的每增加6個月而增加6%(睪丸手術)
與未患病的男孩相比,睪丸未降的男孩成年時的父子機會要低20%,使用輔助生殖技術治療不孕的可能性是成年人的兩倍以上。
男性生殖疾病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
睪丸未降是男嬰中最常見的生殖先天缺陷。每100個男孩中就有一個受到影響,需要接受手術
睪丸癌影響20至40歲的年輕人,是年輕人中第二常見的癌癥,盡管很少見,但在過去30年中增加了50%
男性不育是一項重大挑戰,全世界5-10%的男性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