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類高校數量已經達到了3005所,當諸多高校相互間存在共同的利益或目標時,就會組成各種各樣的高校聯盟;從世界范圍來看,最著名的高校聯盟莫過于常春藤聯盟,它包含東北部8所名校,哈佛、耶魯等校都在其中。
我國最著名的高校聯盟則是“C9聯盟”,也稱為“常春藤聯盟”,包含清華、北大、浙大、復旦、上交、哈工大、科大、南大和西安交大;還有9所985理工高校組成的“卓越大學聯盟”;工信部直屬7所高校組成的“國防七子聯盟”,再往區域范圍來講,比如武漢的“武漢七校聯盟”(即武漢7所985/211高校聯盟)、陜西5校組成的“長安聯盟”。
一般來說,知名度越高、綜合實力越強的高校組成聯盟的概率會低些,畢竟這種級別的高校都是一方霸主,“單打獨斗”習慣了,也樣樣不缺。但就在這兩天,卻又迎來了一個重磅聯盟,那就是由華東8所985高校組成的“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
此八校分別為:上海市的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江蘇省的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浙江省的浙江大學;安徽省的科學技術大學;此8校都是我國頂尖大學,綜合實力毋庸置疑;由于這個聯盟定位于長三角,所以同為華東6省市的山東省和福建省并沒有在長三角覆蓋范圍內,所以這個山東大學、海洋大學及廈門大學并沒有出現在此聯盟中。
我國目前共擁有19個城市群,比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部灣、中原、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毫無疑問,長三角是綜合實力最強的,雖然它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國的2.2%,但它覆蓋將近2.5億人和26個城市,全國25%的GDP、全國約25%的雙一流高校、全國約33%的科研經費和有效專利都出自長三角,長三角要想繼續走在前頭,科研創新少不了,所以4省市的985高校組建成聯盟是遲早的事情,畢竟它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長三角的社會發展。
根據其他高校聯盟的執行措施來看,長三角高校聯盟成立后,可能會帶來以下變化:共建科研平臺、優勢互補促進技術轉化、高校人才互聘、學分互認、學生聯盟內轉學更便捷;如果未來條件允許,可憑1張通知書,任選這8所名校之一入學,跨校選修學分、跨校輔修雙學位等等都不是夢。
隨著經濟的發展,可能區域性的大學聯盟會越來越多,比如中西部的大學聯盟、東北地區的大學聯盟,大家覺得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