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來給大家針對這個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有哪些的問題來進行一個介紹,畢竟當下也是有諸多的小伙伴對于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有哪些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視的,下面大家可以看下具體的詳情
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Dalton J 總結各種元素化合時的質量比例關系,提出了原子學說,他認為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且在化學變化中不可再分割,它們在化學反應中保持本性不變。同一種元素的原子質量、形狀和性質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則不相同。他為原子描繪了一個最初的模型,并且合理地解釋了化學反應所遵循的質量關系,從物質結構的微觀角度揭示了宏觀化學現象的本質。因此,原子學說的提出在化學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的實驗現象的出現,尤其是電子、X 射線和放射性現象的發現,使人們修正了原子不可再分割的觀念,進而探討原子的組成及其內部結構的奧秘。19 世紀后期,物理學家在研究低氣壓下氣體的放電現象時發現了電子,進一步的實驗又證明電子是一種帶負電并具有一定質量的微粒,電子能從各種不同物質中分離出來,說明電子普遍存在于原子中。既然電子是原子的一個組成部分,電子又是帶負電荷的微粒,而整個原子是電中性的,說明在原子中還存在著某種帶正電荷的組成部分,而且它所帶正電荷的電量必定和原子中所含電子的負電總量相等。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Rutherford E 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證明,原子中這個帶正電荷的部分集中在一起,被稱為原子核。在此實驗的基礎上,Rutherford E 提出了帶核的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帶正電荷,并位于原子中心,電子帶負電荷,在原子核周圍空間做高速運動,就像行星繞太陽運轉一樣。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簡稱核電荷數)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總量相等,所以整個原子是電中性的。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原子看成是乒乓球體,則原子核只有大頭針尖大小,所以,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而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