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西西去世 享年85歲 莫言曾贊其“飛揚跋扈的想象力”

導讀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著名作家西西因心臟衰竭于12月18日早晨離世,享年85歲。“素葉工作坊”在社交平臺發布信息:“西西今晨八時十五分因心臟...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著名作家西西因心臟衰竭于12月18日早晨離世,享年85歲。“素葉工作坊”在社交平臺發布信息:“西西今晨八時十五分因心臟衰竭,在醫院安詳離世,家人、何福仁、梁滇瑛陪伴在側。西西一生,精彩、愉快,并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素葉工作坊前身是素葉出版社,由西西與友人成立。廣西師大“理想國”出版品牌也于12月18日中午12點發布微博:“作家西西去世了,走好。”隨后封面新聞記者向該出版品牌一位編輯求證,該消息屬實。

西西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于上海,1950年隨父母遷居香港地區。創作出版有《我城》《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哀悼乳房》《候鳥》《織巢》《哨鹿》與《我的喬治亞》等文學作品。2011年獲選“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美國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

她的寫作既天真又先鋒

是虛實雜陳、充滿趣味的知識型小說

在華語文壇,西西備受同行愛戴和推崇。莫言曾說,“西西是我的老朋友和老師,她對我的幫助很大。西西先生飛揚跋扈的想象力和勇往直前的先鋒精神,在上世紀的華語文學寫作中獨樹一幟,她的學養、閱歷以及她寬博仁慈的胸懷,使她的著作具有了獨特的人文價值。我向讀者朋友推薦她。”

余華則認為,“她告訴你的似乎都是你所知道的,可聽完以后你又覺得和你知道的不一樣。這就是西西的寫作方式。在西西那里,事實所展示的只是其存在而已,注視事實的目光才具價值可言。”

在西西的寫作中,既有地域色彩濃重,書寫香港城市性格的城鎮故事,也有虛實雜陳、充滿趣味的知識型小說。西西還被稱為是一個專心于“游戲”的說夢人。她喜歡看畫、看房子、筑娃娃屋、縫毛熊……她訪遍亞洲各動物園、保育中心、熱帶雨林,探察猿猴原貌,寫下《猿猴志》;她寫《縫熊志》,認為縫制玩偶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寫作……在各種有趣的事物中,以自己的慧思與匠心,生發出一個個迷人的故事。也與此相關,西西被稱為“華文世界最有童心的作家”。

西西以淺顯的文字、輕盈的絮語、純摯的寓言,證明非宏大敘事同樣能創造具有偉大文學價值的作品。正如著名比較文學學者、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鄭樹森所評價的那樣,“西西始終堅守前衛第一線,從傳統現實主義的臨摹寫真,到后設小說的戳破幻象;自魔幻現實主義的虛實雜陳,至歷史神話的重新詮釋,創作實驗性強、變化瑰奇。”

西西曾患乳腺癌。2005年,由于手術后遺癥,西西的右手日漸失靈,要做物理治療。為了康復,她開始做手工。西西最初自己買書學做熊,為了更像樣,正式拜了師。老師是香港熊會的主席,見西西年紀一把,白發稀疏,衣衫樸素,學費就只收半價。從初級一直學到高級,大概用了半年多時間。西西是年紀最大的學徒了,同學都是小學、中學的小女生。2018年4月,西西曾帶著自己手做的毛熊和猿猴,到東莞的莞城圖書館做展覽,深受讀者喜愛。西西還將自己的手工熊寫進書里,《縫熊志》出版后,被稱為“奇書”。

曾以“候鳥”“織巢”之名書寫成長記憶

“白發阿娥”里表達衰老經驗

“從南方來的鳥還是從北方來的鳥? 大概是路過的鳥吧, 因為我家屋頂的煙囪上, 離去的鳥一直沒有回來。”2020年5月,西西的自傳體小說《候鳥》《織巢》姐妹篇面世。《候鳥》以女孩林素素為主人公展敘事,以憶舊的筆調講述了少女童年成長的經歷。一個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上海避戰浙江,又輾轉往復不斷遷徙,后來跟隨父母南遷至香港地區的家族故事。小說有少女清新、輕盈筆觸中艱苦、緩慢的成長,也有從普通人個體生活中投射出的大時代變遷。語言溫柔敦厚、真摯可感,樸素自然,具有跨越時代歷久彌新的力量。《候鳥》也是一個成長故事,關于家族遷徙與成長記憶。它是一本獻給父親的書,喚起每個人心底對童年、故鄉、家庭與愛的回憶。

2022年,西西的短篇小說合集《白發阿娥及其他》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全書分為兩卷。“白發阿娥”卷收入1980年到2000年、橫跨二十年的八個短篇,溫柔呈現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其他”卷收入西西晚年所寫的風格多樣、帶有先鋒氣質的短篇、短章,是西西晚年仍堅持文學探索的精神閃光。白發阿娥曾經也是一位玫瑰少女,而如今,她出門要抹風油精,到百貨公司怕冷氣,到馬路上怕曬太陽,到朋友家怕見人,后來竟淪落到要吃麥糊。但白發阿娥仍然寓生活于樂,研究賽馬,收集過去的錢幣,給親友寫信,寫回憶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