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譚琦琪 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
12月17日,內江市東興區椑木鎮廟兒坡村3組天冬基地,種下不到1個月的天冬枝條旁發出的新芽正在一點點長高。“以前這塊山坡,全是雜草灌木,通過撂荒地整治,你看現在景象大不同,你要是明年再來,天冬長出來更漂亮。”廟兒坡村第一書記嚴萬隆邀約道。
近年來,東興區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充分發揮道地藥材天冬的優勢,推廣玉米+天冬、高粱+天冬等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提高撂荒地畝均綜合收益。今年,東興區已完成撂荒地復耕復種1.79萬畝,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又帶動了村民增收。
開墾荒地發展產業
完善基礎配套增加集體收入
椑木鎮廟兒坡村的天冬基地在山坡上,山頂新建的一口蓄水池,通過分支管道連接到土地里,方便灌溉。從無人機鳥瞰,紅褐色的土地上覆蓋著黑色的薄膜,壟型整齊,線條分明。
嚴萬隆打開手機里一段挖掘機開荒的視頻,為記者還原了這片土地曾經的模樣,及腰的雜草早已將道路覆蓋,有的灌木比成人還高。
今年5月,撂荒地整治正式動工,挖機翻耕完成后,因為高溫、疫情耽誤了3個月。10月復工之后,村上立即組織進行旋耕作業,將170畝荒地變成了耕地。之后,開廂、撒底肥、鋪防草布,每畝地種上1500株天冬。明年春節后,天冬基地里,還將套種玉米或者高粱。通過撂荒地整治,完善了基礎設施配套,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為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嚴萬隆介紹說,廟兒坡村采取“村集體經濟出資+專合社自籌出資+村民投勞”的聯農帶農模式,按照統一管理,成本分攤、利益共享的原則共發展200余畝“糧藥”復合型天冬產業。目前,村上正在積極爭取東興區發展天冬產業的專項債券資金項目支持,計劃在2023年完成全村2500畝天冬種植。
黨員干部帶頭示范
改變村容村貌促進農民增收
郭北鎮青臺村8組有一個叫楊河灣的小地名,曾經也是一片荒山,2019年,村里將宜機化改造和撂荒地整治相結合,將撂荒地改造成了耕地,種上了天冬。
對于開荒的經過,村民孫大真記憶猶新。“開荒之前,這里的草比人都還高,我有一次進來砍柴,陰森森還有點害怕。”她說,因為沒有道路,挖掘機進不來,村里黨員干部帶頭,發動群眾參與,大家齊心協力,一鋤一鋤,一點一點往前割草砍樹。
就這樣,全村完成了2000畝撂荒地的整治。為了給產業“鋪路”,青臺村還硬化了道路,路邊安裝上驅蚊燈和路燈,增設了土地排水系統滴灌,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盤活土地資源后,青臺村發展起了“天冬”為主的中藥產業。按照“4222”分配模式,在不斷地探索總結中創新思路,打造出了“入股-獲益-分配-反哺”的科學循環機制。“我們不僅有土地入股分紅,還有務工收入,生活越來越好。”孫大真滿意地說道。
聯動項目因地制宜
全面完成1.79萬畝撂荒地整治
記者從東興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去年通過區、鎮、村、社四級聯動,排查出全區16個鎮、涉農街道197個村社共有撂荒耕地1.79萬畝,目前已經全面完成整治。
針對撂荒地大多偏遠、貧瘠、水源不便等實際情況,東興區積極落實惠農補貼、加大資金投入、強化項目聯動,把撂荒地治理與大豆擴面、高標準農田建設、宜機化改造、農業園區建設等結合起來,利用項目助推撂荒地復耕。如田家鎮天堂村利用省級糧油園區建設項目,整治撂荒地700余畝并整合周邊土地,打造1500畝“糧食+天冬”復合種植示范片。
與此同時,通過農戶自行復耕一批、委托代耕代種一批、集體托管復耕一批、業主流轉復耕一批、企業幫助復耕一批,五類模式精準治理。遵循“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原則,堅持產業引領、糧經復合、科技服務、跟蹤管理、聯農帶農五大舉措防止反彈。
作為道地藥材內江天冬的主產地,東興區正大力發展以天冬為主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通過推廣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將“撂荒地”變為“致富田”。
當前,內江天冬正在參加2022“四川十大地理標志道地藥材”評選活動,如果你也想為天冬助力,點擊下方鏈接,參與投票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