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從今年能源消費來看,能源消費增長是趨緩的,從供應保障程度來看,有充分保供的條件。”12月18日,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周大地在2023《財經》年會上表示,中國不存在能源危機,但是能源價格結構和價格的傳遞機制矛盾比較突出,需要進一步地調整價格傳導機制。
針對“世界能源危機”的話題,周大地認為,從全球能源供應來看,供應能力是相對充裕的;不過,全球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能源消費占80%,而且石油天然氣占大頭。“這么一個能源市場在國際金融動蕩和地緣沖突的條件下,仍充滿了價格沖擊的風險,同時也說明了,能源供應需要保持高度穩定性,任何重大結構或者市場調整都需要漸進推行。”
在周大地看來,今年電力消費主要的增長貢獻來自消費,而不是四大高能耗產業。比如,夏季長期高溫,熱浪超過44度,空調曾經占用電力負荷的35%以上,是今年民用用電量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時,今年中國煤炭產量號稱有大幅度增長,主要還是用于發電,特別是煤化工方面的新項目。他預測,下一步,煤炭可能和石油天然氣市場會產生激烈競爭。
“能源消費增速下降,正給新能源更好的發展,在充分保供的前提下能夠有效替代增量,甚至逐漸地過渡到為替代存量創造條件。”周大地認為,新能源發展正處于一個加速階段,以光風為主,包括水和生物質能源,儲能技術等方面的產業有極為巨大的市場空間。他預計,今后二三十年內,光伏裝機要超過50億千瓦,風電裝機要超過30億千瓦,還要把能夠開發的水電盡量開發,核電也需要達到3億至5億千瓦,同時還要建立起相應的儲能和新型電網運行體系。
談及正在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周大地表示,電動汽車的高速發展和形成的產能為經濟的電力系統調峰和儲能提供了巨大可能。“1億輛電動車有60億千瓦時的儲能能量和以百億千瓦計的調度電力,2040年有3億輛電動車,還有數量巨大的農用工程動力設施電動化,如果我們把動力電池儲電和調度能力用起來的話,中國新能源電力系統實現平穩的供需平衡會有更好的條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