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關于一個汽車動態知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5月,入榜“suv月度銷量前十榜單”的合資車型高達8款,推動suv市場跌幅收窄至9.6%。其中,德系大眾途觀、奔馳glc攜手入榜,美系別克昂科威、韓系現代ix35在闊別榜單已久后再度回歸。日系表現相對突出,有奇駿、逍客、xr-v、cr-v四車入榜,且均呈現同比正增長。
然而,逆勢增長的日系suv仍難言穩定。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日產奇駿還無法匹敵大眾途觀;本田兩家合資公司旗下“孿生”車型xr-v、繽智,在榜單之上仍只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此外,日系suv在高檔品牌車型的表現上,仍存短板。至于“日系三強”另一品牌——豐田,在suv熱銷車型中,更是鮮見身影。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5月,國內suv車型共銷售669395輛,同比下降9.6%。在國內乘用車市場已連降12個月的大背景下,suv市場的下滑趨勢正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究其原因,合資品牌的“全面開花”,成為推動suv市場跌幅收窄的主要動力。
5月,自主品牌僅2款車型入榜“suv月度銷量前十榜單”,其中哈弗h6仍穩居榜首,寶駿510位居第六位。相比之下,合資品牌車型則高達8款,其中德系兩車入榜,大眾途觀以微弱劣勢位居亞軍,奔馳glc則連續第二個月入榜;此外,闊別榜單已久的別克昂科威和現代ix35同時入榜,使得美系和韓系suv各占一席。
日系suv表現相對突出,東風日產奇駿、逍客,與東風本田xr-v、cr-v攜手入榜,且四款車型均呈現同比正增長。具體來看,奇駿共銷售18365輛,同比增長2.50%;xr-v銷售13968輛,同比增長25.72%;cr-v銷售16951輛,同比增長409.80%;逍客銷售13839輛,同比增長20.52%。
然而,逆勢增長的日系suv仍難言穩定。自2018年回暖至今,即使表現最突出的日產奇駿,也還難與大眾途觀相抗衡。2018年全年,途觀共銷售284989輛,而奇駿累計銷量為204597輛,差距明顯。進入2019年后,奇駿表現雖更進一步,甚至偶有超越途觀的“高光”時刻,但綜合來看,1-5月,奇駿累計銷量87031輛,仍不敵途觀的99668輛。
奇駿以外的其他日系suv,表現則起起伏伏。逍客、cr-v、xr-v等車型都在榜單中“進進出出”。以東風本田xr-v為例,2018年累計銷售166388輛,排名年度榜單第9名,成為東風本田旗下suv的銷量擔當。但進入2019年,直到5月,xr-v才首次進入suv月度銷量前十行列;綜合1-5月數據來看,其累計銷量為54085輛,同比下滑6.4%,累計排名也跌出10名以外。
xr-v“同門兄弟”廣汽本田繽智表現更是慘淡,2018年時還能偶爾現身榜單,但進入2019年后,卻已“蹤跡全無”。6月18日,新款繽智正式上市,希望新車能夠一改往日頹勢。同時,在緊湊型suv這一主力市場,廣汽本田因缺少cr-v這一級別車型,發展難免受到限制。可見,憑借本田目前的品牌力,或許還難以支撐其兩家合資公司“雙車”齊頭并進的發展。
此外,日系suv在高檔品牌車型的表現上,仍存短板。即使日系中最強勢的高檔品牌雷克薩斯,旗下ux、nx、rx等一眾suv車型仍難以躋身銷售前列,就更不用提幾乎邊緣化的英菲尼迪與謳歌了。反觀德系高檔品牌suv,市場表現則愈發“風生水起”。5月,奔馳glc銷量達到11057輛,連續第三個月銷量超過萬輛,并連續第二個月躋身“suv月度銷量前十榜單”。此外,寶馬x3 5月銷量也突破萬輛大關,達到10809輛,升勢明顯。
對此,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經濟日報-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日系車的優勢并不在高端產品方面。此外,雖然目前雷克薩斯銷量不斷攀升,但在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沒有新的契機,銷量的增長很難轉化為品牌力的提升。”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suv市場熱銷車型中,幾乎很少見到“日系三強”中另外一個品牌——豐田的身影。其中,在2017、2018年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熱賣suv車型”的豐田rav4,在市場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2018年至今,一汽豐田rav4僅在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兩次勉強擠進“suv月度銷量前十榜單”。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產品方面,在如今渦輪增壓技術盛行的時代,rav4卻全系僅配備自然吸氣發動機,令部分消費者“望而生畏”;在品牌方面,相較于2004年就進入市場的cr-v,2009年才正式在國內上市的rav4已經失去了塑造品牌形象的黃金期。
此外,豐田c-hr、奕澤則面臨著比本田繽智、xr-v更窘迫的局面。畢竟繽智與xr-v還能“你方唱罷我登場”,而c-hr與奕澤則因頗受詬病的高售價、以及過于激進的設計,市場表現至今仍相當慘淡。至于漢蘭達和普拉多,雖然“名聲在外”,卻因定位本就過高,而終究難以成為豐田suv的“走量”擔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