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時報:只有四驅最均衡?揭秘你不知道的四驅黑料

導讀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

新時代汽車款式各式各樣,智能,電動,等等,那么有幾個小伙伴知道汽車本身的知識呢,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不會很關注這些,那么小編收集到了關于一個汽車動態知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看了有所幫助。

  “一輛途銳能拉動一架波音747!”

  “飛機空重155噸?這不可能!”

  “我親眼所見!”

  2006年11月23日,第一代途銳在距離倫敦40英里的Dunsfold機場向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客機波音747發起了挑戰。這臺搭載V10 TDI柴油發動機和4XMotion四驅系統的途銳在無數工程師和觀眾的見證下居然真的緩緩前進了150米,實現了拉動最大客機的目標,大眾四驅系統因此名震全球。

  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這可不是一輛普通的途銳,這輛車拆除了車內幾乎所有的座椅和娛樂系統,并在車廂內硬生生塞入4345Kg的鋼板與鋼球,且前后配重比例經過精密計算。不僅如此,輪轂和輪胎都經過特殊改裝,以承受超過7噸的整車重量。

  營銷的力量是巨大的,這場實驗讓大眾集團成功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前驅<后驅<四驅的概念,甚至在之后的豪華品牌陣營里,四驅系統成了運動與高端的代名詞,逼得一向潛心鉆研后驅的寶馬都不得不在旗下旗艦7系車型上推出搭載X-Drive四驅系統的車型以應對來自奧迪A8的強大沖擊。

  那么問題來了,四驅系統真如宣傳所說,相比前驅和后驅具有明顯優勢嗎?

  四驅系統噱頭大于實用

  搭載四驅系統的車型喜歡給自己貼上抓地力更強的標簽,然而這種結論可要分情況討論。學過中學物理的同學都知道,抓地力又稱摩擦力,公式為F=μ×mg,μ為靜摩擦系數,m為車身質量,g為重力加速度。換句話說,在車身重量和輪胎、地面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只要保持輪胎不打滑,不論前驅、后驅還是四驅,抓地力都相同并不存在差異。

  只有當車輪突破極限時,四驅系統的優勢才會發揮出來。例如彈射起步車輛動力太強突破了輪胎最大摩擦力,那么多出來的兩個驅動輪可以分擔一部分驅動力,讓寶貴的動力不至于在兩個車輪的打滑中白白流失。

  與之類似,硬派SUV在崇山峻嶺間穿行,一旦有車輪懸空,只要保證有一個車輪著地并且有抓地力,就能確保脫困。

  而在高速過彎即將突破輪胎極限的瞬間,由于重心偏移導致四個車輪所承受的重力并不一致,因此聰明的四驅系統可以根據不同的車輪抓地力來實時分配不同動力,簡而言之降低內側車輪動力輸出,增加外側車輪動力輸出,使車輛不足以因為一側車輪打滑而失控。

  仔細閱讀上述四驅系統的優勢,聰明的你腦海中會浮現出“極限狀態”四個大字。確實,極限狀態下四驅系統才會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極限狀態呢?咱們國家被稱為“基建狂魔”,擁有等級最高、里程數最長的高速公路,而且限速也非常嚴格,管理也異常嚴苛,稍有暴雨、結冰就會封路停止運營,請問在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的情況下,讓四驅系統發揮作用的概率是多少呢?

  而所謂的越野路段就更加不現實了,資深越野迷都知道,得益于農村道路硬化工程的實施,就算在經濟不發達省份的農村,現如今想要找一段泥濘不堪普通車輛難以前進的的道路都非常困難。連之前難如天險的“川藏線”如今開著蘭博基尼、法拉利都能跑,何來四驅系統用武之地呢? 12下一頁閱讀全文 相關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