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最窒息夫妻,全網勸分:她到底在「瘋」什么?

導讀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好久沒有看節目氣到血壓飆升了。《再見愛人2》開播兩期,演員宋寧峰的妻子張婉婷就憑一己之力被網友罵上了熱搜,也...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好久沒有看節目氣到血壓飆升了。


《再見愛人2》開播兩期,演員宋寧峰的妻子張婉婷就憑一己之力被網友罵上了熱搜,也將節目推向了高潮。




感受一下她的迷惑發言:


“還是你的命好,碰到我這樣的人做老婆,奈何我,找了你這么一個拖油瓶。”




“我給你臉了吧。”




“禁止你發言!”




“我只是在剝奪你說話的權利。”




張婉婷一邊控訴老公對自己「冷暴力」,一邊又用強勢堵住他的嘴。


宋寧峰在她面前,不能有自尊,不能有想法。


“你跟你的自尊心過就好了,來禍禍我干嘛呢?”




張婉婷本想讓大家同情自己,結果一波操作下來,反倒給宋寧峰拉了不少同情票:


別怪你老公了,誰跟你在一起都不會幸福;

看得我想打她兩嘴巴子,宋寧峰趕緊離婚;

去看看心理醫生吧,感覺你有重度強迫癥;




演播室嘉賓們也紛紛跳腳——


胡彥斌被氣到頻頻吸氧,易立競直呼怕了怕了。




連孫怡都忍不住吐槽,她是救過宋寧峰的命嗎?




好家伙,「再見愛人」,硬是掰成了「窒息愛人」。


還有不少網友拋出新梗,做人別太“張婉婷”。


但其實在現實中,「張婉婷式愛人」并不在少數。


也可以說,許多從相知相愛走向分手離婚的關系,或多或少都能從張婉婷身上,得到映射。



比如,過度理想化。


很多時候,所謂的一見鐘情,只是想象在作祟。


宋寧峰之前有過一段長達七年的婚姻。


和張婉婷的相識,是在離婚不久的一次酒局上。


朋友們紛紛起哄,小宋離了大家得好好安慰安慰。


結果,張婉婷直接自告奮勇:


“小宋我可以!要樣兒有樣,要身高有身高,我適合!”




心理咨詢師陳海賢老師說,很多時候,人們不是選擇了眼前的伴侶,而是選擇了心里那個理想化的情人。


那時的宋寧峰,就是張婉婷心中理想化的對象——


文藝片男神、性格沉穩內斂、溫柔長情……


于是,她對他展開了猛烈的追求。


在張婉婷的主動下,兩人火速戀愛,不到一個月就有了孩子。




而懷孕這件事,卻成了兩人關系的分水嶺。


張婉婷說,你在我生孩子前展現的是一個特別溫柔體貼的人,但其實你挺冷的。


她口中的“冷”是怎樣的呢?


就是在她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默默地陪在她身邊,給她遞水,遞紙,只是沒有問一句,你怎么了。




可這就是宋寧峰真實性格的體現


他不善用語言表達,卻會用行動關心愛人。


但這樣的方式,顯然不符合張婉婷對于完美伴侶的想象


因此,她開始不滿、憤怒、甚至抓狂。




親密關系中,這種“愿景投射”很常見。


即把自己的主觀愿望投射于他人,認為他人必須是自己所期望的樣子,把期待當做了現實。


無法看見和接受真實的對方,無法接受關系中不完美的部分。


連張婉婷自己都說,我跟他不熟。




為什么會過度理想化伴侶?


其根本原因是,無法接納真實、不完美的自己。


于是渴望有個完美的人出現,來拯救自己,確認自己的存在。


她本以為他會是自己的救贖。


但,宋寧峰的真實,打破了張婉婷的幻想——


因為你不夠完美,所以你無法幫我確認,我是值得被愛的。


這種自我否定的恐懼,再次激起了她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于是,她又把希望寄托在了“改造伴侶”上。


那么,如何讓對方“心甘情愿”地接受改造呢?



其一,利用犧牲感。


親密關系中的犧牲感,是以一種自我委屈的心態去滿足愛人的行為。


把自己放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上,用自我感動式付出占領道德制高點,試圖以“制造內疚感”的方式來改變控制對方。


就像張婉婷不斷在節目中強調的:


作為一個比你小10歲的女孩,我義無反顧地為你生了孩子,給了你一個家。




她的潛臺詞就是:


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你就是欠我的,你有什么資格和我談平等。


如果你做不到我想要的,就是對不起我,你就是那個傷害我的人。


本來,懷孕生子是張婉婷主動要求的,最后卻被她「美化」成了某種無私奉獻的犧牲和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價。


她想用“強調犧牲感”的方式,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好,繼而滿足自己的期待。


當宋寧峰達不到要求時,她甚至想用跳樓輕生的方式,逼迫對方做出改變。


“我要讓他對我愧疚一輩子。”




可是,誰能承受如此沉重的包袱呢?


受害者,有時也是加害者。


即便如此,她在外人面前依舊不依不饒:


“要不是我的自我犧牲,大家會這么同情你嗎?”




“我很羞愧,我總是因為你而波及到他人,我原本無意傷害到任何人。”


生活中,類似的話術太多太多——


我為了你如何如何,你憑什么不對我好一點?你為什么不能為了我改變?


黃執中說,犧牲感會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可是它在親密關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因為所有的委屈都需要別人的內疚做對應,所有的犧牲都需要別人的報恩做對應。


如果自我犧牲只是日后兌現的籌碼,那它便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以利己為目的的控制和情感勒索。


而這種“我是好人,你是壞人”的標簽,只會將愛人越推越遠。



其二,打壓對方。


當自我感動式犧牲得不到期待中的回應,人就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即用「貶低打壓」的方式,讓伴侶“聽話”。


張婉婷對此是這么解釋的:


“我當時就覺得沒有時間了,必須在孩子生下來之前解決所有的問題,你必須知道我是什么樣的,發脾氣什么樣,不講道理是什么樣,我對于所有事物的感受看法是什么。”




當然,這只是她合理化自身行為的說辭。


因為宋寧峰在關系中,并沒有同等的權利。


畢竟在張婉婷眼里,他只是一個“罪人”。




所以,他必須無條件接受她單方面的審判,用出讓自尊的方式來向她“贖罪”。


張是怎么審判宋的?


首先是,言行的打壓。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貶低的話,還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深刻。


張婉婷說,有次吵架,她直接當著孩子的面,掐住對方的脖子,罵最難聽的話,歇斯底里的控訴他太欺負人了。




只要宋寧峰和她有一點不同,她就會立馬上火:


“你是不是有病”、“你太膚淺了”。


其次,剝奪他從外界得到快樂的權利。


宋寧峰和盧歌玩飛盤,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張婉婷卻看得很扎心。


因為這份快樂,不是她給的,她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在流失


于是,她便發動了無差別攻擊。


先是嘲諷盧歌的文藝工作「沒啥大用」,又質疑宋寧峰演員的專業性:




“你都洞察不到我的情緒,你怎么演戲,你都搞不定我,你怎么去拿捏好一個人物?”




后來,她又苦口婆心的勸宋,說盧歌不真誠,不值得交往。




她這么做只是想要切斷他外界的快樂來源,找回自己在關系中的掌控感。


還有,壓抑他的真實感受。


在情書環節,宋寧峰表達了對妻子的愛,卻因為寫了兩句自己不舒服的點,就遭到了張婉婷的對線:


“你有時候真的特別蠢。”




“我以為你來這能高高興興表達你對我的愛,你不知道你來干嘛的是吧,你是來愛我的,你搞清楚,你還在這認認真真寫你的悲傷。”




“你憑什么這么寫我啊,我沒覺得我傷害到你。”




其實,從張婉婷的表述中也能看出,她的確為宋寧峰付出很多,她無疑是愛他的。


可這份愛里為什么要處處充滿嫌棄、憤怒和精神pua呢?


這對她有什么好處?


其實好處就在于,它會給人營造這樣一種潛意識——


我嫌棄你,打壓你,是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所以你要聽我的。如此一來,便有了價值感和安全感。




當愛變成不平等的權力,“我愛你”也會變成一句需要服從的指令。




生活中,多少人一邊嫌棄著伴侶,一邊又不愿離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指責對方,能讓自己從這段關系中得到優越感和愉悅感。


但這種指責和攻擊,卻會讓彼此產生越來深的情感隔離,雙方都無法從關系中得到滋養。




愛終將消磨殆盡。



《理解憤怒》中說:


一個人如果內在無法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就需要通過與他人比較,以他人為參照物,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宋寧峰就是張婉婷確認自我價值的參照物。


我很認同沈奕斐老師對她的評價:


張婉婷看似強勢,其實內心藏著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


她攻擊性過強,對他人期待過高,恰恰是因為她的內在過于虛弱。


看到張婉婷之前發的一些動態:


對2歲孩子情緒崩潰的抵觸和焦慮,讓我意識到我小時候有情緒時,沒有被接納和理解,從而被上一代人的焦慮不安深深的影響。




我沒辦法,我無法隱藏好我的情緒和我自己的真實感受。




我清楚的看到每一個討厭的背后,都蘊藏著自己的自私、自我、強勢、占有欲、狹隘、愛面子、刻薄……




她并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只是搞錯了解決問題的方向。


一個人的過往創傷不是去攻擊另一個人的理由。




關系中,有一個定律是——誰痛苦誰改變


期待對方的改變,終究是向外求,別人永遠不可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狀態,那么痛苦便會一直存在。


只有改變自己的認知和想法,才有可能走出負向循環的怪圈。


正如伊能靜所說:你要找的是一個共同生活的人,而不是讓另一半像醫生一樣來承擔治愈你身上所有傷痛的責任。


沒有人是完美的。


親密關系中,我們既要學會珍惜不完美的伴侶,更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懂得對自己的期待負責,才是真正走入了自我治愈的過程。




歡迎轉發文章,最后我想說:


先讓自己幸福,再讓別人幸福,這才是愛的正向循環。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