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柴電潛艇的真正祖宗之一,頭號強國昔日的主力潛艇,小鯊級有多強?

導讀原標題:今日柴電潛艇的真正祖宗之一,頭號強國昔日的主力潛艇,小鯊級有多強?經過二十年的累積,米國的潛艇部隊也算是比較強大了。這點倒...

原標題:今日柴電潛艇的真正祖宗之一,頭號強國昔日的主力潛艇,小鯊級有多強?

經過二十年的累積,米國的潛艇部隊也算是比較強大了。這點倒是與當時米國在陸空兵器的情形完全不同。不過考量成本、敏捷性和性能,米國海軍偏好中型的遠洋潛艇,反而不投入小型或大型潛艇的開發,以致部份老掉牙的S級潛艇在開戰仍然在第一線服役,參與了菲律賓與西南太平洋戰事,但在1942年間陸續由新建潛艇取代。至于新建的P級、鮭魚級和T級則全數投入戰場,一直在第一線使用至戰爭結束。

小鯊級承續了P級以來的構型,但是將水面排水量放大至1825噸,下潛排水量則約為2400噸。其內、外構型仍然相當傳統(不過當時舉世潛艇皆然如此),基本上保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潛艇的模樣。

尺寸:艦身長度311英尺7英寸、寬度27英尺3英寸、水面航行時吃水深度19英尺3英寸。艙間配置:自艦首起為前魚雷艙、軍官艙、控制艙、無線電室、廚房、餐廳、住艙、前輪機艙、后輪機艙、主機控制艙、后魚雷艙。共有8個水密艙間。與現代潛艇不同的是,艇長的指揮作戰的位置是在控制艙上方的小操舵艙(位于指揮塔內)。艦身為焊接接合,壓力艙前后段為單層艦身,中段為雙層艦身。

推進系統:4具各輸出5400匹馬力的通用(General Motors)柴油主機,帶動4具馬達轉動2具推進器;下潛時馬達則由兩個各126具鉛酸電瓶的電瓶組驅動,每具可產生1375馬力。每具電瓶重達1650磅,充滿電力時可輸出2.75伏特,兩個電瓶組聯合輸出達15000安培。

性能:水面最大航速20.25節,水下最大航速8.75節。水面航程為11000海里(速度10節),水下航程為95海里(速度5節)。潛深為350英尺。艦內油柜可容94400美加侖柴油,一次出航可長達75天。如同當時的傳統潛艇,它們下潛后的續航力和機動力都不佳,高速水下航行很快會將電瓶耗盡。事實上,當年的傳統潛艇基本上都是「可潛魚雷艇」,大部份時間都在水面航行,而且水面航速高于水下航速。這點要到革命性的德國21型/23型U艇出現才會徹底改變,這兩型U艇也是今日柴電潛艇的真正祖宗。

武裝:本級潛艇最初服役時為前方有6具21英寸魚雷發射管,后方有4具21英寸魚雷發射管,艦內最多可攜24枚魚雷或40枚水雷。甲板上有1門3英寸/50倍徑艦炮(位置在指揮塔前方或后方并不一定,因為設計時即有兩處炮位),指揮塔上有2挺0.5英寸口徑重機槍。但是本級潛艇的水面武裝在戰時多次升級,連帶改變指揮塔造型。大戰中期,由于作戰經驗顯示3英寸艦炮準確有余但威力不足,甲板艦炮大多升級為1門4英寸50倍徑艦炮,機槍則由安裝在指揮塔前后平臺上的2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炮取代。到了戰爭末期,許多潛艇艦炮升級為1門甚至2門Mk.17單管5英寸25倍徑艦炮(射速可達每分15~20發,最大射程超過10000公尺),厄利孔機炮則由2門單管40毫米博福斯機炮取代(以上配置并未全級統一標準)。這樣的水面火力遠遠超過多數當代其它潛艇,不過這當然和太平洋作戰中,日本缺乏船團護航兵力,讓潛艇多有執行水面火炮攻擊機會有關。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