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朝的火器那么先進,可是到了清朝卻又進入冷兵器時代?

導讀 原標題:為什么明朝的火器那么先進,可是到了清朝卻又進入冷兵器時代? ...

原標題:為什么明朝的火器那么先進,可是到了清朝卻又進入冷兵器時代?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明朝的火器十分先進,可是等到了清朝的時候,中國的火器就開始走了下坡路,重回冷兵器時代。

不能說這種印象完全錯誤,畢竟直到太平天國時期,許多清軍部隊仍然在使用冷兵器作戰,但也不能說這種印象就是對的,因為清朝的火器化程度并不弱,清軍的許多部隊都裝備著火器,甚至當初清朝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槍炮犀利。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明朝火器先進,是因為明朝的火器種類多種多樣,看起來非常先進罷了。但其實明朝的這種火器“先進”是要打引號的,因為火器種類多,并不代表火器先進,事實上明朝的很多火器都只能算是玩具一般,基本上都是簡單的火門槍或是冷熱結合的火器,雖然是火器,在原理上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早期火器在戰斗力上并不比發展成熟的冷兵器先進多少。

很多人以為明朝火器先進,是信了明朝文人的邪,他們真以為明朝文人書中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但其實關于明朝火器的威力很多都是文人夸張和胡吹罷了,很多所謂的強大火器,其實根本就沒法上戰場,因為其不但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威力還很小,還有很多火器完全就是夸張的產物,比如在宋懋澄的《東征紀略》中就記載一種將軍炮,在作戰時,可以“一發決血衢三里,草枯數年”,好家伙,這知道的知道這是加農炮,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小型原子彈呢。

很多明朝火器從被發明出來,就開始陷入了淘汰狀態,有是有,但并沒有什么用,真正作戰時的效果很差,其技術水準和戰術水平尚不及西方。明軍的火器真正能流傳下來的,并且效果不錯能夠普及的其實并不多,而且很多這樣的優秀火器還是從國外引進的,而非明朝人自己研制的,像鳥銃等火繩槍、佛郎機炮、紅衣大炮等都屬于此類。

而偏偏這些優秀的火器,清軍早在入關之前,就通過繳獲等方式獲取了許多,然后清軍很快就發現了火器的威力,征召了大量工匠進行仿制,還吸納了許多歐洲人的科技,連大炮都能制作,早在1631年正月,后金的工匠們就仿制出了第一門西式火炮,皇太極親自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又特意組建了自己的火器營(烏真超哈營),鳥銃、紅衣大炮等一應俱全。

等到明朝后期的時候,清軍才是當時各方勢力中火力最強的存在,甚至其火器的質量和威力遠超明軍所使用的武器,因為清軍作為一個上升態勢的政權,其在武器制作方面審查得非常認真且嚴格,制度腐敗的明軍在這方面處于極大的劣勢,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同時也是明末其他勢力,如李自成、張獻忠之流所不能比的:

“海外鳥銃精工,諸夏不如,何也?,曰: 風俗習尚使然耳。各國猶有古人寓兵于農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體。酋長程課頭目,專視兵器精利以為殿最,個人奉為職業,保守富貴。若兵器不堪,詎惟畏法,且畏班輩見笑,習尚成風,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國盡屬公家,有司不知造,將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盡心;監造之官,自愛者專求節省,不省者克落,一經節省、克落,便難行法。既無利結于前,不畏法繩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茍簡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嘗聞東西兩洋貿易,諸夷專買廣中之銃。百姓賣與夷人者極其精工;為官府制造者便是濫惡。以此觀之,我中國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而要知道早在大凌河之戰時,清軍就拉出了一百多門大炮對著明軍的堡壘狂轟,擁有如此火力的政權,你敢說他還處于冷兵器時代?清軍底定中原時,幾乎全面淘汰了明代廣泛使用的三眼銃,以及單管火銃等原始落后的火門槍系列,清朝皇帝還特意請歐洲傳教士為自己鑄炮,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要想受到清廷重視,就必須要有鑄炮的才能,歷史上只南懷仁一人就一共為清朝鑄造了500門火炮。

清軍非常重視紅衣大炮、佛郎機炮等,其在打贏與明軍、朝鮮、蒙古人、沙俄、緬甸、尼泊爾人之間的諸多戰爭,很多時候靠的就是火力強大。

這并不是瞎掰胡扯,而是事實如此,在對付準噶爾汗國時,清軍剛開始時吃了大虧,與準噶爾人的第一次戰爭就戰敗了,據清軍將領自己回憶,戰斗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準噶爾人的火力甚猛,擁有許多火器,各種火繩槍、輕型火炮一應俱全。而清軍之所以失敗,則是由于交戰時,己方的火器部隊沒到。等到清軍之后再與準噶爾人作戰時,清軍就非常重視要攜帶己方的火器部隊了,并且利用火器贏得了勝利,比如在一次重要的戰爭當中,清軍就是靠著火炮大發神威,轟開了準噶爾人的駝城。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